李子期并不知道李欲所做的种种事情,只是看到父亲的病情严重,回到家后忍不住掩面哭泣。
第二天一早,李子期前去给父亲请安。
李定山看到李子期眼睛红肿,面有泪痕,心中这才有所释然。
李子期十二岁中举,十六岁成为武举人,身高八尺,文武双全,为时人所称道。
他统领乡勇,法令严明。对军队的编制、行军队列、修建营垒、排兵布阵等要求很严格,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要派出三队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各部相互呼应。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
领兵作战时,他总是要求军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做到人不卸甲,马不卸鞍,不能有丝毫懈怠。
虽然上下都觉得很累,但是正因为如此,李子期领兵打仗不曾遇到大的危险,未有败绩。
因为从小饱读诗书,所以李子期诗词文章样样精通,作为百家山镇书院兼职教习,他秉承先圣有类无教的思想,总是在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后,因材施教,因而书院学生多以能够拜在他的门下为荣。
身为李家嫡长子,李子期凡事以族规为准则,为人清廉明察,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族规,总是坚持查办到底,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处理。因此学生中多对其仰慕有加,当做楷模,在镇中形成了一股清流,影响着舆论走向。
李子期为人正直,无私心。每次在议事堂议事总是直言不讳,对于事情有不同的看法都会进行当面驳斥,无论是面对父辈还是同辈。因此他素有忠言直谏的名声。
五年前,外地的一股流民武装不知百家山镇底细,因为已断粮多日,便硬闯米汤河关,但很快就被守关乡勇俘获,对于如何处置这批流民武装,李子期与父亲李定山意见截然相反,争执不下。
“父亲,孩儿觉得这批流民可以留下为我镇效力,理由有三:
一是这批流民虽说是有所武装,但并无严密组织,只是想求得一口饭吃。
二是这批流民虽因饥饿而显得羸弱不堪,但皆为青壮,逢此乱世正好可以增强我们的军力,如果弃之不用,任其流窜,他日就可能造成祸患。
三是孩儿已秘密调查清楚,这八百流民由十日前来自不同地方的逃荒难民组成,内部并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瓜葛,便于安排与控制。”
“这批流民强行闯关,虽未成功,但是依然冒犯了我镇。
如若不加以惩处,我镇威严何在?日后其他流民若都加以效仿,岂不是要增加很多变数。我意将其八位首领处以极刑,然后遣散其他人众。”李定山冷冷的说道。
“父亲,万万不可。
其一,值此乱世,正是用人之际,这八百青壮若为我所用,定能增加我军实力。
同时可向天下人表明,我们有容人之心,用人不问出身,量才使用。
现如今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我们想要保一方平安,正是需要求取天下贤才的时候,切不可就此凉了各路英豪的心。
其二,这批流民武装也是误闯米汤河关,现已诚心归顺,只需假以时日,孩儿定能将其练成一支劲旅,大好时机不可错失。
其三,此次他们闯关并未给我镇造成实质上的损失,可对其中的八位首领在米汤河关外处以一百杖刑,晓示各方。让众人明白我镇赏罚分明,珍视人才,如此便可一举两得。”李子期极力争辩。
“乱世当用重典,切不可有妇人之仁,此等流民虽有可用之处,但并没有大德大才,不能就此坏了规矩。我意已决,不必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