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
咸阳,秦王书宫。
韩国、赵国、燕国在短短几年内相继陨落,六国已灭其三,秦国兼并天下的滚滚车轮开始向南方倾轧。
嬴政召集一众大臣将领商讨灭国计划,很快,灭魏的日程被就被落实下来。
这要放在一百六十年前,对秦国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无异于硕鼠撞大象。
魏国曾是列国之中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那会儿正值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刚刚分晋不久,魏国第一任君主的孙子魏文侯起用法家李悝(音同亏)进行变法。
法家出手快准狠,政、农、法、军连发齐下,效果显著,魏国很快富强了起来。
在这次相对成功的变法基础之上,不久之后又有吴起对魏国进行了强有力的军事改革,以严酷的超高要求训练出一批精锐步兵,魏武卒。
魏武卒的选拔过程极其挑剔严苛,士伍们穿三层厚的铠甲、戴着头盔,要有能拉开开十二石的弓弩力量,每人负重五十支箭矢,持戈佩剑,带上三天的粮食,每天疾行一百里(秦里,约为三十公里)。
只有通过这样考验的,才能成为魏武卒。
当然魏武卒的待遇很优厚,凭军功获爵,全家免除徭役,还有良田美宅的补贴,这也使得普通士伍们奋勇训练,拼了命、挤破头也要成为队伍的一员。
而吴起不光看中个人英勇,绝对的服从、严格遵循铁一般的纪律也是士伍务必具备的特质。
在这个尤为看中重步兵的战国时代,能有一支魏武卒这样近乎现代化标准的特种军队,几乎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一路向西攻占函谷关,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五百里,叱咤中原,无可匹敌。
然而吴起变法也确实存在一定缺陷,加之魏国朝堂的混乱、战略失败、体制落后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魏武卒的力量日趋减弱。
再有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强势崛起,这支近乎无敌的军队再也没了往昔耀眼的光芒。
当初秦国还只是个缩在边陲与西戎杂居的落后弱国,被中原诸侯嘲笑为蛮夷,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后很长一段时里都没能再露锋芒,甚至让魏国欺负得抬不起头来。
而今风水轮流转了一圈,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与昔日衰微的秦国处境互换,不是硕鼠与大象的关系,而是蝼蚁与大象。
魏国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逐年衰弱,终于被它的老冤家秦国一点一点侵吞蚕食,现在只剩最后以都城大梁为中心的一块巴掌之地。
“魏国虽小,但绝不可掉以轻心。”王翦严肃道,“我军攻魏时,楚军极有可能趁机从后方袭扰,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需得先向楚发兵震慑,而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之后秦军才能专心对付魏国。”
王翦的判断多半准确,在李牧战死后,世间再没有一个能与他匹敌的将领。
他的决策就是攻城指南,他的建议好比战争宝典,而他说过的话,完全可以编撰成一套《王翦教你如何灭国》系列参考书,也许还能配上实战路线的插图。
众将稍想片刻,觉得“参考书”说得对,相视着点点头。
李信出列拱手:“王将军所言极是,末将愿领兵攻楚。”
嬴政当即下令:“李信、蒙武领兵十万,一月之内扰楚北境,王贲随后,领兵十万直击大梁。”
将领们齐声领命。
王翦上了年纪,在去年攻燕之战中长途奔袭,骑马伤了腰背,自那以后便开始退居二线。
秦国最近几次的出征都由他儿子王贲领兵,他本人在这种军事会议上则尽忠尽职地做好一本“参考书”的分内事,提出建议、制定方略、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预判,提前规避风险。
此时又对着羊皮地图细细考量,心生一丝隐虑。
“魏国这几十年屡遭侵犯,都城也做好了被攻打的准备,大梁地处要塞腹地,城墙是列国都城中最高最厚的一个,即使我军围城困守,里面的物资粮饷也能供军民坚持相当长的时间。
“驻军围城,十万兵围守若是数月之久,这对我军来说是非常大且不必要的消耗,万一齐楚两国在这期间又生事端,那便会牵制我**力,魏国不下,齐楚引战,我军难免左支右绌。
“况大梁城外有着错综复杂的水道,河流纵横,密集成网,亦不便于大军排兵布阵,围攻大梁,看似容易,但倘若想快速拿下,必须得想个事半功倍的法子。”
嬴政听他此言,觉得很有道理,打是一定能打下的,但大军每走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和开销,最主要是牵制了兵力,怎样攻打才能又快又省才是目前要考虑的问题。
“那将军可想到法子了?”他问。
王翦盯着地图,缓缓摇了摇头:“暂未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