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旦被外族发现,我大隋朝廷户部钱粮周转不开,这不仅不会树立我大隋朝廷对外之风采,甚至还有可能让外族看清我大隋内部之虚实,从而不仅不会让他们臣服于我大隋,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大隋人弱可欺。
毕竟那些外族不通文墨,也不识世间道理,看不清这表面上的困难其中暗含的却是我整个中原的复数以及我中原的地大物博。
而且加之一旦那些外族被有心人挑唆,难免会被眼前的意识之力蒙蔽双眼,最后误入歧途,不论是给外族,还是给我整个隋朝子民,都会带来水深火热之痛苦。
所以儿臣以为,这和突厥启民展开官贸之事,不能交由朝廷户部,兵部去办,唯有以父皇圣名之君,圣名之德,才能让那些外族知晓我中原之盛。
也唯有如此,才能给我中原百姓带来长久之太平。”
杨勇康慨地说完一通说辞,忽地在太极殿上跪了下来,高声又喊道:“儿臣斗胆上奏,请父皇为天下苍生计,于内府当中开设官贸特使,由父皇全权统领和突厥启民官贸一事!”
“!?”
杨勇这一番话说完,太极殿内顿时大眼瞪小眼连成一片,就连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对朝堂这些风波冷眼旁观的杨广,此时都不由地将目光转到了杨勇的身上,眼神当中露出着惊愕。
因为杨勇虽然说了这么多话,但其核心的意思就是最后那番话,要由杨坚本人全权负责和突厥外族展开官贸的事情。
杨颖并没有不识食物的当面拒绝,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压下来,拒绝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便杨勇严辞拒绝,但这明显是违背天下大事的做法,也必然会被朝廷抛弃,最后只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但杨勇也没有完全同意,而是转变了一个思路,一个途径,虽然我同意了展开官贸的事情,但我并不同意让朝廷,或者说是杨广的人来主持着官贸的事,而是要由杨坚来主持。
而杨勇在提出这一想法的同时,原因说的也是极其的高大上,什么为天下万民,中原百姓苍生社稷计……
这种基调一旦定了下来,那即便是杨坚想不同意也难。
更何况,杨坚难道还会不同意,这样明显对他有着好处的事情吗?
虽然杨坚现在年纪大了,心态也不如以往那般激进,一心想要维持着朝堂的稳定,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他自身的利益,不受任何触动,所有的事情对他本身的利益产生不到任何的影响,这样的前提之下的。
可如果朝堂上的事情,突然关乎到了他本身的利益,那所谓的朝堂平衡就要稍微靠边站了,就比方说他之前对于朝堂上的掌控,当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朝堂已经隐隐约约要脱离他的掌控的时候,他便立刻不论是冒着哪样的风险,也要将杨勇从东宫的软禁当中放出来。
甚至还不惜顶着百官直言上谏的风险,直接为杨勇进封了亲王爵位。
而现在杨勇就直接将和突厥起名展开官贸的事情交到了杨坚的手里,杨坚难道会这么轻易的错过吗?
要知道,随便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里面所包含的利益到底有多么的巨大。
表面上说,杨坚身为皇帝,应该富有四海,不应该对这些所谓的头小利产生想法,但明面上说毕竟只是明面上说,任何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欲望。
即便这个人是皇帝,这个人是杨坚,是整个隋朝明面上最为富有的人,但他所拥有的钱,毕竟也只是国库里的钱,他如果想要用,那也是需要朝廷点头同意的。
就像是杨坚将国库里的钱分发给朝堂上的百官作为奖赏一样,这些事情朝停当然不会不同意,毕竟自己给自己发钱,他们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可如果杨坚想用国库的钱做些自己的事情,如果是少量一些,朝廷倒是还好,不会违逆杨坚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些钱一旦多了起来呢?
对于这些朝堂百官来说,国库里的钱就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的。拿他们自己的钱去做阳间喜欢的事情,这对于他们来说明显是一件并不是很划算的买卖,所以他们必然会加以抵制,杨坚对这种情形是有深刻理解的。
而作为一个帝王,甚至说一个对自身安全感并不是特别信任的地方,他是无论如何也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之前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可现在杨勇的这番话,却突然像在他的心中敲出了一扇大门一般。
让他彷佛在昏暗的房间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因为杨勇最后那番话说的很清楚,要让杨坚在内府当中,设置官贸特使。
内府啊!这可不是朝廷。
也就是说,如果杨坚真的答应了,然后从内府当中设置了官贸特使,那以后和突厥展开的贸易,最后的钱财,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到杨坚自己的腰包里。
谁会拒绝别人给自己送钱呢?
而且这样一来,杨坚还并不需要朝堂会对他进行太多的掣肘,毕竟在展开贸易的时候,所需要的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白盐。
而白盐的产出,是掌握着盐务监的手里,而盐务监又是谁的呢?
杨勇的啊!
今天这些事情就是杨勇提出来的,所以杨勇绝对不会在白盐的事情上动什么手脚。
也就是说,杨坚根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只是想通了这一点,杨坚的眼神顿时就亮了起来,整个人也一改之前的沉着镇定,明显有些跃跃欲试起来。
但帝王毕竟还是帝王,所以他倒是没有立刻明着表态,只是故作惊讶地问道:“哦,户部的钱粮竟然周转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