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二十九岁的太子赵恒奉遗命在宋太宗赵光义灵枢前即皇帝位,是为宋真宗。
真宗赵恒,大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太平兴国二年过世);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到他继位的。但是大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又无疾暴死,他才有幸在至道元年(995),被立为太子,改名赵恒。
真宗知道,他接手的这个帝国,只是外强中干。北面的大辽和西北的党项一直虎视眈眈,时不时地会挑起战争,国内零星爆发的农民起义,不容小觑。
老百姓要的其实就是能吃饱穿暖,遍布全国的这些官老爷们,要的可就多了,除了要升官、要涨薪、要带薪休假,还好一个面子。
做了几年的储君,赵恒也想明白了,当皇帝无非就是要玩转一个字:那就是“给”。你们敢要,朕就敢给,给得开心,给得舒心,给得安心。
新皇登基,圣德无量,太平盛世,皇恩浩荡。
◆君临天下
在其位谋其事,当上皇帝的赵恒,接下来有一大堆繁杂的事情要处理。
为老爸发丧,将死去二十年的亲妈追尊为元德皇后,袝葬永熙陵,配享太庙。
继位的第三天,四月初一,真宗尊明德李皇后为皇太后,居于西宫嘉庆殿。将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宣布大赦天下。
朝廷大赦天下,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很多死刑犯,如果祖父母、父母年龄达七十以上,身边没有成年子孙,先吃一顿杀威棒,放回去养亲尽孝,养老送终之后再执行流放,流刑者不在赦免之列。
宋真宗赵恒此次大赦天下,放宽了范围,原本常规大赦时得不到原谅的人,此次都侥幸得到赦免。真宗此举,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贤德仁爱之心。
初二,群臣请求真宗处理国事,三次上表,真宗才答应听政议事。
初四,真宗在崇政殿西室首次会见文武百官,赐与群臣器币,以示恩宠。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上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人事大洗牌。
经过中书等有关部门的商议,初九,真宗开始按照名单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和兄弟、外戚。
首先封赏的是助他成功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宰相吕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吕端加官右仆射;
吕端长得有点胖,年纪又大了,走起宫殿的台阶有点吃力,真宗就命人专门做了方便通道,供吕端进出。
接着就是自己的五位兄弟,四弟越王赵元份进封为雍王,兼中书令;五弟吴王赵元杰进封为兖王,兼中书令;六弟徐国公赵元偓进封为彭城郡王;七弟泾国公赵元偁进封安定郡王,加同平章事,进检校太傅;八弟赵元俨封为曹国公;
封太祖赵匡胤之孙,赵德昭次子,阆州观察使赵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琼、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傅潜、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并领诸军节度使;
三位驸马都尉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并为诸军节度使;
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赵镕加官南院使;
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为参知政事;中外群臣升官一级。
活人加封,死者追赠。追赠涪陵王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兼中书令、秦王;堂兄魏王赵德昭为太傅;岐王赵德芳为太保;对于幼年夭折的老九赵元亿,赠左卫将军,追封代国公。
为先皇太宗皇帝赠溢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新皇登基,海内外诸国使节番臣,驻京代表,纷纷入朝庆贺,献上奇珍异宝,变着花样讨真宗欢心。真宗也一一进行封赏,交趾(今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由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加兼侍中,进封为南平王。
真宗又下诏,寻访孔子嫡孙,以孔子四十五世孙孔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
新皇登基,有喜有忧,有奖有罚。若没有宰相吕端的坚定果敢和全力争取,赵恒跟这个皇位,基本上就无缘了。现在自己登基了,王继恩这几个带头拥立楚王赵元佐的臣子,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猜到,王继恩这帮人就是秋天蚂蚱,蹦跶不几天了。
然而,真宗赵恒并没有急于处置这帮人。按照吕端的意思,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要快速稳定人心,迅速掌控国家这架大车。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王继恩见百官都得到封赏,竟然没有自己的份儿,知道事情严重了,于是让“毒舌”胡旦给自己写了篇歌功颂德的报告,献与真宗。
老狐狸终于按奈不住,抢先发难了,真宗觉得自己也该出手了。
很快,朝廷的处置诏令下来了,根本没提什么谋立楚王赵元佐的话。说参知政事李昌龄和内侍王继恩,勾勾搭搭,泄露宫禁机密。
将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给看押起来;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忠武节度行军司马,降为一个从八品小官。
处理知制诰胡旦的理由更简单,他为王继恩草拟的制书,文辞过于华美,言过其实,蒙蔽圣听。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后又将其革职,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胡旦是一撸到底,连官都没得做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李太后的兄长,西北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继隆的处置,真宗更有耐心,此处不应狂风暴雨,需要和风细雨。
诏令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不久以给太宗吊孝之名,召还进京,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保留了“使相”的虚衔。
虽然真宗对李太后也心存芥蒂,毕竟这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这世上就没有“谪母”一说。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父母、师长皆是福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真宗下令,召请全国有名工匠,为太后专门修造宫殿居所,让其颐养天年。咸平四年宫成,赐名万安宫。
对于那位要跟自己抢皇位的兄长赵元佐,真宗念其是自己的一奶同胞,同母兄长,血浓于水,封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被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赵元佐过生日时,真宗赐他宝带。
龙凤呈祥、鸾凤和鸣,母仪天下,圣祚延长。后宫不可无主,皇后的宝座也不能久悬,五月二十四日,真宗下诏,立二十一岁的秦国夫人郭氏为皇后。
自己的姊妹和后宫,也同样的雨露均沾,真宗全部给与封赏。
封其姐秦国、晋国二公主都为长公主,齐国公主改为许国长公主,妹妹宣慈、贤爵、寿昌、万寿四公主都为长公主。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一般是不能更改前任皇帝年号的,这既代表着对大行皇帝的尊重,又代表自己得位正统,将继承和发扬祖宗之法,带领全国民众,步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人生在世,无外乎名利二字。有人却能视金钱如粪土,视权贵如草芥,看富贵为浮云,看情义值千金。想着遁世或归隐,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山水人间,自在逍遥。
◆公主出家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端拱元年(988),太宗带自己的小女寿昌公主赴延圣寺烧香拜佛。寿昌公主跪在佛像前,许愿将来出家为尼。
太宗去世,真宗即位,真宗封自己的小妹,寿昌公主为长公主。
禅心已断人间爱,红尘何处是吾乡。寿昌长公主一心向佛,喜欢清净生活,不喜喧嚣富贵,每日为太宗念经超度,她向真宗请求削发为尼,以此偿还父皇的敬佛之心。
《湘山野录》记载,真宗力劝寿昌长公主道:“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乎?”
寿昌长公主说,自己不在乎这些荣华富贵,只想出家修行,请真宗批准她出家为尼。为表自己的决心,竟然穿起僧服,吃起长素,每日在佛堂闭关。
真宗无奈,只得成全她。由于年少,也就十三四岁,暂且代发修行。真宗在开封城西,为公主专辟一地,建造“崇真寺”。
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寿昌长公主进封为陈国长公主。同年九月,正式出家入道修行,改封吴国长公主。
香云缭绕,彩幡飘扬,钟鼓梵音,荡凡涤尘,回归本真。真宗召请大相国寺高僧法师,为吴国长公主举办削发大典。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真宗为公主赐法号报慈正觉大师,法名清裕。
为充实寺院,真宗又安排三十多名皇亲国戚家的女子随公主一同出家修行。
《正法念处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为报父母之恩,吴国长公主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青灯古佛相伴一生,
真女中之大丈夫也。
◆名师指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宗自幼聪明颖悟,读书都是一览成诵,可见智商之高。与诸王嬉戏,喜欢玩兴兵打仗的游戏,自称大元帅。太祖爱之,养于宫中,这是其他皇子皇侄无法得到的恩宠。
做开封府尹时,上任没多久,就把开封府积压多年的案子,全部审查判决完毕,靡不称快,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人皆养子望聪明,师怕聪明误苍生。做过太子老师的副宰相李沆,反倒是害怕真宗太聪明了。
这也没啥奇怪的,李沆觉得,皇帝太过聪明,一定会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作为,如果引导得好了,就是百姓之福,弄不好就是百姓之灾,社稷之祸。
比如说,那个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狩猎泡妞观戏骑马,无所不达其极,一生写下四万多首毫不知名的诗词,大才子啊!被称为写诗狂魔、已阅狂魔、盖章狂魔、当皇帝狂魔。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活得最爽的人,堪称人类的天花板。
在位六十年,乾隆爷六下江南,花天酒地,花光了康雍盛世积攒下的所有银子。这可比隋炀帝杨广厉害多了,杨广就下了一趟扬州,结果就亡国了,人最后被葬在扬州吴公台下。
共和国六十五年(2013),隋炀帝陵被一个叫杨勇的房地产开发商挖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杨广的哥哥也叫杨勇,被杨广矫诏赐死,追封房陵王。
盛极必衰,乾隆败光了大清王朝所有的运气,在他之后,大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比一年,最后亡在慈禧这个败家娘们手上。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乾隆死后四十一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由万国来朝变成万国来抢。列强开始随意蹂躏践踏中国,百年噩梦,四万万同胞,生如蝼蚁,命比纸薄。中国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催时刻。
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同样绝顶聪明,只可惜,乾隆没宋真宗赵恒这么幸运,身边没有李沆这样的一位好师父,不懂得这个道理。
《宋史》载:“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李沆多次陈奏灾情,让年轻的皇帝赵恒警醒,这天下还有好多地方不太平,当皇帝也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杜绝他的奢侈之心,树立忧患意识,此真是有先见之明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道:“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十三岁的李沆中进士甲科,担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迁右赞善大夫。
太平兴国五年庚辰科,被称为大宋最牛叉的进士榜单。这个榜单里可谓名臣云集,走出了李沆、寇凖、王旦三位宰相。这一科的状元是苏易简,此人秉承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信念,是大宋出名的酒憨子,日日云里雾里,嗜酒如命,以致三十九岁,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可惜哀哉。
李沆在喝酒这一点上能甩出苏易简几条街,人家是工作时间不饮酒,工作之外酒不饮。理由也很简单,刚喝过汤药,郎中关照忌食辛辣、不能饮酒。李沆想的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指派。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李沆在任潭州通判时,转运使赵昌言喜推奖后进,“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
李沆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以至入不敷出,经常要借钱过日子。
雍熙三年(986),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对宰相道:“李沆、宋湜,皆佳士也,可以让他们一同考试。”
第二天,三人一并获授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下,太宗特别升其职于三人之首,赐给各人钱百万。
太宗知道李沆素来廉洁贫困,多向富人家借钱,还要偿还高昂的利息,欠下一屁股债。于是另外赐钱三十万,替他还债,并将其召为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李沆任吏部考察官员期间,“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
太宗敬佩李沆的清正与才华,曾让他侍奉曲宴,太宗目送他时,对近臣道:“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能得到当今天子的赏识,李沆的好日子也就来了,这年九月,李沆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当上大宋朝的副宰相。
淳化四年,李沆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被起用,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至道元年(995)八月,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李沆成为太子的老师,这也是太宗为太子登基后,特地预备下的宰相。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子赵恒即位,李沆随即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第二年,李沆入阁拜相,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快,李沆给真宗打的预防针起到了效果。
咸平元年(998)二月,真宗登基尚不到一年,宰相吕端等人上奏,说有彗星出营室北,光芒尺余,征召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