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战场上,匈奴人3万起精骑都是一体的,即使是损失了1万,但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体制出来的,论攻击还是防守包围各种战法,运用自如。
反到汉军这一边,屯军和越骑,各有各的战法,但是好在他们同为禁卫军,配合起来的默契,也非常之到位,唯一的缺点是他们的辅兵边军骑兵,实在是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总是被匈奴人抓住破绽。
正面对冲,拼的是意志和决心,这一点任何一名汉军将士都不缺乏,但是如果骑兵玩技巧方面,汉军确实有很多地方跟不上,毕竟有许多的地方没有马,丁克真正玩骑兵的时候,从来不和匈奴骑兵面对面的,都是躲着打,私底下有再多的训练,在战场上不实践,说到底还是派不上用场。
现在,虽然兵力方面已经差不多打平了,即使是他们现在稍稍的有一些劣势,但是汉军依然保持底线,最差的结局,只不过打一个平手,两败俱伤而已。
虽然这一个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但是现在对他们两名禁卫军的校尉来说,可以说已经尽了全力了,两神带两菜鸟,硬刚同级别的对手,能打到现在的局面,已经是他们在出险招的时候,留下来的优势强撑了。
在他们驰援北疆的时候,一开始接到面对的敌人,只不过是6万的匈奴军队,再配合当时的边军,剿灭匈奴的军队完全没有压力,谁知道,过来之后连其他的游牧民族都参与进来了,组成了胡人联军。
这才让他们有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是禁卫军,全军到齐,即使是胡人联军,他们也可以不放在眼里,但是现在眼前的劣势非常的明显,他们不得不承认,光靠他们两个,真的奠定不了这一场胜局,顶多打个两败俱伤。
就在这一个时候,匈奴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支响箭。
正确来说是应该是一支骨箭。
匈奴人的族内有一种特殊的技艺,会制作一种骨箭,用动物遗留下来的骨,细细雕琢而成。
在射向高空的时候,会发出尖锐的刺耳声音,而且范围极大,可以概括方圆几十公里。
“呦,呦,呦。”而且还不止一支。
尖锐的声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高空,连续三支,接连不断的声音好像在空中奏起一段交响乐一样,只是那声音极具穿透力,而且非常刺耳,更多像一段杂音。
这是一种暗号,只有匈奴人才听得懂的暗号,每一只骨箭的声响有长有短,更有的低沉,或者是明亮。
而且每一次暗号都会,数年一换,即使你读懂了暗号的内容,但是过几年之后,所有你听到的暗号内容就会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
而且这种暗号也非常少用,几百年来出现在汉军历史上的,只有少数的几次大会战上面,会出现这种暗号,其余的时候,就是有间谍及时盗取了暗号的内容,匈奴人也会很快的将暗号改为其他的意思。
闾丘凶率领的骑兵本来已经慢慢的抢回了优势,虽然没办法,两个禁军还是不具备硬刚数倍敌人的能力,但是匈奴人想要快速的击溃他们也是做不到的,但是慢慢的消磨下去,相信他还会取得胜利的。
结果,一生非常尖锐而刺耳的声音,打消了他的想法,匈奴人对于暗号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刻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如同潜意识一样,一听就立马能够读懂里面的内容,三支响箭过后,所有匈奴人的脸色都有一些愤慨。
这一次的暗号,是让他们能够撤离的匈奴人立刻撤退。
观席台,是匈奴人为了能够直观的看到整片战场,特地建立的高台同时也是整个胡人联军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军旗和主帅都在那里,可以说是匈奴人的中心,后来也成了胡人的中心。
公孙宇曾经想过要直捣黄龙,突袭这一个地方,一战定胜负,直接灭了指挥的中心,将他们打成一群散兵来,多少数量他都不怕。
只不过,观席台的位置离他们营地的位置太远了,左右的场地又都是平原,匈奴能回援的速度又极快,所以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只能是放下了这一个计划。
反而还是执行原先计划好的计划,以一守代攻,引敌人深深的进入他的圈套。
响箭在有点昏暗的天色里,很难看清在哪里,但是声音却很难骗人,是在观席台放出来的,这个时候的观席台,还有什么人,闾丘凶可以说是最清楚的,就只有他的老师一人存在。
平原地带,有没有敌人接近观席台,可说是一目了然,加上观席台的正前方,就是他们精骑,想越过他们去观席台,根本不可能,那也就是说,暗号传达的命令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