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robot(机器人)一词。
1939 年,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数百万人排队数小时,只为看到一款身长 21 米、体重 118 公斤的机器人。
这款名为 elektro 的机器人进行了颇为风趣的自我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讲我的故事。
我比较聪明,因为我的脑袋比你们的大,里面装有 48 个电气继电器(electrical reys)。'
据说,elektro 有 700 个单词的词汇量,不仅能说话,还能走路、抽烟和吹气球。
elektro 的机器伴侣狗 sparko,可以前后移动、坐下、转头、摇尾巴、汪汪叫。
图灵1950 年提出检验人工智能的铁律——图灵测试,1956 年的 dartouth 学会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
比图灵测试和人工智能的提出还要早十多年,elektro 机器人就已经诞生。
elektro的出现,让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憧憬变的更加具体、现实、可触摸,也开始了机器人接下来近百年在工业、商业、服务领域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想象总是越来越嗨——
希望它是有双脚可以走路奔跑踢足球的仿人型的样子,也希望它i坚固到代替人类去一些无法企及的地方,适应一些严酷的环境;
希望它可以是可爱的小狗的模样,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家庭清洁能手,亦或是一个能送饭、喂药、按摩、捶背、聊天的小护士。
回望过去近百年,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懂得感知,思考,反馈,自主行动。
真的很担心,有一天机器人开始思考要不要去统治人类这个问题?
不知道到时候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不是去拉电闸?”
读完这篇文章,沈笑夫心情澎湃!
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的机器人,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1996年的春晚舞台,出现了一个充满先锋意味的小品《机器人趣话》,表演者是郭达和蔡明。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郭达买了一个机器人老婆,取名为菜花。
机器人老婆菜花能说会道,洗衣服做饭样样在行,还可以设定成喜欢的性格,温柔型、事业型还是热情奔放型随便挑。
小品《机器人趣话》把这个想象当成乐子。
然而,也许不久的将来,机器人伴侣将会一步步走向现实呢?
沈笑夫这么想着,眼前冒出了驾驶学科奥赛系统显示屏
学科
体能 l1,77/100
情绪 l1,78/100
任务全身心准备中考,力争考取全市最好的职业中学或职业中专
奖励奖励抽奖机会一次。请按左上角“抽奖”键获取奖励。
学科、奖励栏的背景亮着光,说明这两项有了变化。
学科栏从,增加了2个点,这应当是这两天勤工俭学和这篇《1939 年世博会上的机器人elektro走路说话抽烟样样会》的收获吧?
奖励栏再次出现了“抽奖”,沈笑夫一激动,点了屏幕左上侧的“抽奖”键。
“叮咚!”
随着一声脆香,半透明的显示屏里面滚出来一个机器人。
有了卡尔·本茨发明的世界第一辆汽车模型的经验,沈笑夫赶紧拿起机器人,朝底部看去,果然看到一行小字——
1939 年世博会上的机器人elektro模型
哎呀,这是系统赐予的第二个模型呀!
沈笑夫一阵鸡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