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拒绝了顾蕊的请求,他直接告诉陈涛说:“有偿补课必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三大原则。制度的标准必须要具备唯一性,从来都不允许出现例外。”
在刘立看来,顾蕊可以不用在乎有偿补课给予她的公平,可是他不能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公平。陈涛月考成绩下滑至第六名,就已经失去了继续替同学补课的资格。
同情不能代替制度,刘立也不想亲手破坏有偿补课的择师标准。陈涛的家庭贫困,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有偿补课的出现,他已经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只不过他没有能够抓住机会,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顾蕊觉得刘立的决定很冷血,甚至有可能毁掉陈涛的前程。可是她根本就不明白刘立的想法——有偿补课目前只能帮助四名贫困生,这就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公平的制度上,刘立不打算为陈涛破例。
刘立直接告诉陈涛——从哪里跌倒,就得从哪里爬起来,失败者没有资格祈求什么。有偿补课是一个帮助贫困生的小平台,不是专门为改变陈涛命运而存在的机构。
作为一名贫困生,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学习成绩,没有足够好的排名,陈涛什么都不是。这也是刘立给陈涛的一个教训,给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要是陈涛没有足够的竞争力,那就只能被淘汰。
陈涛哭了,只不过他的眼泪并没有让刘立破坏有偿补课的基本制度。很多时候,每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一次。
顾蕊抓住了了刘立给的机会,也成功的领悟了精英教育的精髄,她不仅顺利的在有偿补课中站稳了脚跟,还将学习成绩稳定在了仅次于刘立的第二名,从而牢牢的占据了一个补课教师的资格。
反观陈涛,一次失败就失去了斗志,不仅成绩掉到了十名开外,再也没有机会加入有偿补课的小团体。
三个月之后,顾蕊已经顺利的升入了县官学,陈涛却只能辍学回家,跟父母一起种地,继续贫穷的命运。
当顾蕊谈起陈涛的时候,还有些埋怨刘立的不近人情。一个本来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少年,一次失败就只能遗恨终生了。
刘立也是感慨万分——当机会给了陈涛的时候,他没有抓住,就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兴汉国的启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命运的竞争,这是一个成绩至上的时代。
刘立其实更明白竞争的残酷性——陈涛竞争失败,还可以回到家中,与世无争的种地生活。刘立要是竞争失败,苟全性命都是一种奢求。他可以给陈涛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没有办法让陈涛拥有改变命运的能力。
顾蕊成功考入官学,代表着精英教育的成功,陈涛离开了有偿补课的培养,就只能继承父母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吧!
刘立的有偿补课在辣鱼亭蒙学得到了发扬光大,顾蕊也把这种另类的互相促进的学习制度带到了县官学,这让泉州掀起了一阵学习的新风。
在这场全新的变革之中,陈涛成了唯一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