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说:“犯了罪,就得改。一死了之,想得太简单了。”
刘忠问:“怎么改呀?”
刘正想了想,既然刘忠,善于敛财,就让他二人,组建一支船队,开海经商。
刘忠也想挑战一下自我,于是就同意了。
只是苦于没有本钱,刘正大笔一挥,签下了一张五千万贯的银票。
这是兴汉钱庄试行的票据,可以在兴汉军控制下的,钱庄之间流通。
至于仿冒,破坏行规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
再说以刘正的防伪手段,别人想要造假,也得有那个技术才行。
刘正说:“兴汉军有意开海,商队是先锋,目标是赚钱,赚大钱!”
这些钱,作为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的启动资金,让刘忠和刘勇的新事业,开始起步。
刘忠问:“侯爷,你就不怕我们,只拿钱挥霍,不办一点实事吗?”
刘正回答说:“这些钱,是你应得的,至于怎么花,我都没有意见。”
刘正的言外之意——人总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要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也没有必要留着了。
刘忠问:“忠勇海商贸易集团,赚的钱怎么分配呀?”
刘正回答说:“按照兴汉军的法律,照章纳税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的钱,刘正没有越俎代庖,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拥军爱民。
刘忠的前半生,祸害百姓,无恶不作。
对汉室百姓,欠下了累累血债,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弥补吧!
跟随着兴汉军的脚步,一路向前,用忠勇海商贸易集团赚来的钱,替新纳入兴汉军,控制范围之内的百姓,重建家园。
刘忠已经犯下的罪行,是永远都无法抹杀的。
然而作为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的掌舵人,刘忠可以办实事,办好事,不图留个好名声,只求能够赎罪。
让汉室的百姓,少一点哭声。
这是刘忠等人,唯一的出路。
刘正心想,刘忠是罪大恶极之人,然而他赚钱的本领,勿庸置疑。
不如发挥他的特长,用赚来的钱,帮助汉室百姓,脱离苦难。
刘忠带着刘勇,离开了梅园。
据说他们,拿着刘正的手令,去了泉州城。
两人先到了南山大学,泉州分校,系统学习了半年。
随后,他们又加入了,糜氏海商贸易集团,以掌柜之身,跑海商船队两年。
五年之后,忠勇海商贸易集团,挂牌成立了。
专业推广汉室美食,向海外输送,汉室的饮食文化。
让化外之民,讲汉语,进汉食,行汉礼。
当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后,就会从心理上,认可汉室的文化。
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第一步是推广美食,第二步是推广启蒙教育。
谁想要与刘忠的集团做生意,就得讲汉语。
翻译是不可能存在的职业,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商业贸易,若是中间存在着翻译,出了什么问题,把责任往翻译身上一推,又会是无休无止的扯皮。
刘忠定下了一个霸王条款——凡是想要,与忠勇海商贸易集团,做生意的集体或者是个人,都得讲汉语。
用刘忠的话来说——大家都当面锣,对面鼓的进行交易,没有中间环节。
食品安全大于天,若是不懂汉语,造成了沟通上的障碍,最后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难道还要怪忠勇海商贸易集团,只用了汉语进行推广的吗?
为了彼此的身心健康,讲汉语是合作的前提,否则就免谈。
刘忠很霸气,让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的起步,特别的艰难,差一点儿就破产了。
这还是刘正得知消息之后,立即注资一亿贯,又制定了兴汉军对外食品贸易安全新标准。
让忠勇海商贸易集团,旗下的速食生产公司,严格按照新标准,进行生产和包装。
刘正更是大开方便之门,用兴汉军军用食品生产标准,向刘忠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提供了价值两亿贯的军需订单,这才挽救了忠勇海商贸易集团。
刘正只有一个理由——刘忠的汉语政策,值得兴汉军大力扶持与投资。
乌桓楼班,是第一个与刘忠合作的人,迫于无奈,只能让乌桓人讲汉语。
至于汉语的具体选择,刘忠选择的是——兴汉军普通话。
也就是按照刘正的讲话习惯,进行归纳整理,正式定名:汉语拼音,并且制定了相关的音调标准。
以调定字义,以音取词义。
刘忠这么做,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让那些,接受了汉语拼音的人们——他们讲出来的话,要让每一个兴汉军战士,都能听得懂。
无障碍沟通,才能减少误会。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发生什么语言上的误会,那是要流血牺牲的。
后来,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的霸王条款,被兴汉商会的张世平会长,确立为:
兴汉军普通话,作为兴汉商会贸易谈判与交流的,唯一指定语言。
一切形式的法律条文,以兴汉军普通话的行文标准,进行制度化。
当然了,既然是行业新标准,又是霸王条款。
一开始很多人是坚决抵制的,然而美食的诱惑,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状况,就是滚雪球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兴汉军战士,拼命的讲方言。
然而当地的百姓呢?
义无反顾的讲起了,兴汉军普通话。
这让各地的汉室百姓,接受起兴汉军的各项政策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文化上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统。
……
刘正送走了刘忠之后,就不再过问十常侍的事情了。
兴汉军关于十常侍的情报,一律进行了封档处理。
然而关于忠勇海商贸易集团的档案,却是横空出世了。
坐在秘密基地的个人空间里,刘正开始了——探索传国玉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