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gaotongdz.com
字:
关灯 护眼
推荐阅读:

古代单位

1两=24铢

以当今的克为单位换算:

西汉时期1铢=0.65克

东汉时期1铢=0.57克

三国时期1铢=0.57克。

东汉、三国时期几种主要衡制单位换算为当今单位(克):

1石=4钧=26400克,合当今52.8市斤

1钧=30斤=6600克

1斤=16两=220克,合当今0.44市斤

1两=24铢=13.8克

1、兵器重量

《史记》记载秦末,张良年少时“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1秦斤=253克,120秦斤=61市斤;若按司马迁所处东汉时期的衡制,1东汉斤=248克,120东汉斤=60市斤。

《史记》记载信陵君门客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战国时单位较乱,按秦汉衡制计算,40斤=20市斤,放袖中也说得过去。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根据考古发现,秦鼎之最,当属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青铜大鼎,通高61厘米、重414市斤(212公斤);周鼎之最,为龙纹大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452市斤(226公斤)。项羽扛过的鼎,应与二者相当,放秦末汉初,约为828-904秦斤或汉斤,按汉语惯用的夸张修辞习惯,可以称“千斤巨力”了。

《三国志》记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80汉斤=35市斤。陈寿为西晋人,西晋的衡制单位与东汉三国基本一致,因此并不存在陈寿误写为晋代单位导致重量偏差。这个重量看起来不重,但能提起多少重量,和能当做武器耍开显然有极大的差异,这点很容易验证。

《新唐书》记载:“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又记载:“张兴者,束鹿人。长七尺,一饭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辩,为饶阳裨将。禄山反,攻饶阳。兴开张祸福,譬晓敌人,而婴垮弥年,众心遂固。沧、赵已隐,史思明引众传城,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1唐尺=30厘米,7唐尺=210厘米,1唐丈=300厘米,1唐斤=661克,15唐斤=20市斤。对比可知典韦已经很彪悍!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七卷:“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后梁为唐末,1唐斤=661克,100唐斤=132市斤。这个记载貌似夸张了,即使老王耍得开百多斤的铁枪,得什么战马才能背负三个成年人的重量冲锋陷阵?放马背上那杆铁枪的意义又是啥?感觉老王这套造型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耍酷,对这个记载存疑。

《宋史》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1宋斤=633克,80宋斤=101市斤。对比典韦,可知岳云之彪悍!

2、弓弩强度

根据荀子的记载,魏武精锐(战国时吴起训练的魏国武卒)能用十二石弩。战国时1魏石=60.72市斤,12魏石=728.64。这种弩应是单人脚弩,而不是单人手弩。

在三国两晋以及隋唐,一直都有著名的弩出现,但无太详细的数据记载,比较可惜,譬如著名的诸葛连弩。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载,还有两石、三石、五石、六石、八石等等;汉代1石=52.8市斤。

《三国演义》罗贯中架空刻画黄忠“开两石弓”,按东汉衡制,两石=105.6市斤,这个貌似较低;老罗可能是按自己所处时代(毕竟那时候没有度娘、谷哥,信息不畅,老罗不了解汉代衡制单位也正常)来衡量的,老罗活在元末明初,元代石与宋代相同,明代略低,那么两石大约=303.8市斤。实际上,史书上并没有黄忠擅射的记录,也没有黄忠、关羽的交战记录。

到了宋代,弓弩技术突飞猛进,射手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记载:“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唐宋时期的“斤”、“石”则要比两汉三国大很多:1唐斤=661克,1宋斤=633克;1唐石=158.6市斤,1宋石=151.9市斤。如果拿两汉三国做比较,九宋石确实相当于二十五、六汉石。

《宋史》记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300宋斤=379.8市斤,8宋石=1215.2市斤,这只是岳飞未成年时的记录,成年之后必然还有增长,堪比沈括笔下的“九石”武卒,可谓真正的猛人!

明朝《武备志》对弩的记载:“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蹶张指人坐地上,用脚蹬开;后者指人站立,脚踏住弩臂,利用腰力用手拉开,有点像现代抓举。现代抓举最大记录为213公斤,即426市斤,可以大致对比下,想象下现代世界冠军能否抓举上千斤到胸腹前。

《宋史》中有不少关于岳飞个人武力的描写,多次冲阵斩将,可谓当世无双。同时代在武力上堪当岳飞对手的,恐怕只有岳飞麾下猛将杨再兴,以及岳飞的儿子岳云!

《宋史》记载岳飞长子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又记载岳飞麾下猛将杨再兴及岳云:“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按《宋史》记载,岳飞、杨再兴、岳云均能于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堪称“万人敌”!要知道,在满清(后金)入关之前,武圣是岳飞而非关羽。

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里面给弓箭手划级,说能挽一石弓的是普通人,能挽两石弓的是牛人,能挽三石弓的就是变态牛人。岳飞无疑就是变态牛人!

北宋后期,宋神宗颁旨阅兵,以弓力分士兵为三等,挽弓七斗为下等,挽弓八斗为中等,挽弓九斗就是上等。这些普通士兵与岳飞当然就更没法比!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兵第十五》中记载:“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一百二十斤即一石,明代衡制单位比宋代略低,1明斤=590克,1明石=141.6市斤。按明制,岳飞可开三石到四石弓,可谓虎力中的虎力!

沙场冲阵,不比江湖,个人武力主要取决于膂力,技巧处于次要位置。所以史书中提到某位猛将,总强调其力气大小、兵器重量。有人翻遍二十四史,发现就兵器重量而言,(换算后)没发现哪位可以超过岳云,就挽弓成绩而言,(换算后)也没发现哪位可以超过岳飞;貌似《资治通鉴》中的王铁枪例外。因此,无论看史书还是小说,评价一名猛将到底有多猛,都可以拿岳飞父子作为参照。

中国古代的弓,完全依赖于人力,其拉力从秦汉、隋唐到宋代差距不大。如果以宋的计量单位为准,其等级基本稳定在八斗、一石、一石二到一石四之间;换算为汉末衡制单位,分别为二石三斗、二石九斗、三石五斗、四石。至于宋代三石弓,换算为汉末衡制单位,为八石六斗,一些设定相对严谨的三国背景小说,写到吕布、赵云等猛将使用七石强弓,并不算夸张。

与弓相比,弩主要依赖机括之力,随着科技进步,变化极大,不做详述。

量制单位

两汉三国时期,常用的计量单位有:斛(同“石”),斗,升。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斛=10斗

1斗=10升

1汉升=200毫升

1晋升=204.5毫升

1、官员俸禄

东汉三国时期的俸禄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至于月奉,要看品级了:

万石:三公等,月俸三百五十斛谷;实发粮谷一百七十五斛,钱一万七千五百。

中二千石:九卿、州牧、京兆尹、河南尹等,月俸一百八十斛谷;实发粮谷九十斛,钱九千。

二千石:郡太守、诸侯傅、诸侯相、将作大匠等,月俸一百二十斛穀;实发粮谷六十斛,钱六千。

比二千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京师八校尉、五官中郎将等,月俸一百斛谷;实发粮谷五十斛,钱五千。

千石:丞相长史、(大)县令等,月俸九十斛谷;实发粮谷四十五斛,钱四千五百。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俸八十斛谷;实发粮谷四十斛,钱四千。

六百石:州刺史、(上)县令等,月俸七十斛谷;实发粮谷三十五斛,钱三千五百。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俸六十斛谷;实发粮谷三十斛,钱三千。

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次)县长等,月俸五十斛谷;实发粮谷二十五斛,钱两千五百。

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俸四十五斛谷;实发粮谷二十二斛五斗,钱两千二百五十。

三百石:(小)县长等,月俸四十斛谷;实发粮谷二十斛,钱两千。

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俸三十七斛谷;实发粮谷十八斛五斗,钱一千八百五十。

二百石:太子舍人、县丞、县尉等,月俸三十斛谷;实发粮谷十五斛,钱一千五百。

比二百石:东西曹属等,月俸二十七斛谷;实发粮谷十三斛五斗,钱一千三百五十。

一百石:御史属、东西曹令史、郡级属吏-掾(正职)等,月俸十六斛谷;实发粮谷八斛,钱八百。

斗食:郡级属吏-史(副职)等,月俸十一斛谷;实发粮谷五斛五斗,钱五百五十。

佐吏:小吏等,月俸八斛谷;实发粮谷四斛,钱四百。

2、各种赏赐

1)定期赏赐——春赐、腊赐

《汉官仪》称:“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匹,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于文官。”

“腊赐:大将军、三公各钱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七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2)庆典赏赐(皇太子、皇帝幼年即位至成人亲政)

3)功勋赏赐

3、封爵食邑

据司马迁的估计,“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即封邑主从每户百姓那里每年获取的租谷大致可折合为二百钱,有的为五斛谷物。但各地每户百姓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同,土地产量也不一样,按收入交纳的田租也就不同。这种情况下,即使食邑户数相同,实际收入也会有差别。

东汉封爵食邑基本上继承了西汉时的制度,列侯中又出现了县侯、乡侯、亭侯等高低级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