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县衙?</P>
詹同微微皱了皱眉,深深看了看顾正臣:“顾知县这话,似乎另有所指啊。”</P>
顾正臣笑了。</P>
昨晚上还愁得睡不着觉,苏州知府魏观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为百姓做事的官员,能做到大明政绩第一,有他真心实意的付出,若只是因为他问心无愧的“以工代赈”,被人抓住把柄砍掉脑袋,着实令人心寒。</P>
兴许是天不绝魏观,竟然在此时送来了詹同!</P>
詹同和魏观是熟人,而且还是很熟的那一种人,因为他们两个在早年间,都是起居注。</P>
没错,这两个就是记录老朱一言一行的文臣,当然,后宫那点事不是他们两个记录的,找他们爆料也不合适。</P>
后来詹同和魏观,都被朱元璋派去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至于这两个人弄出来几个所谓的贤才,顾正臣并不知道,但詹同和魏观惺惺相惜,私交不错是确定的。</P>
“吴琳走时,可是多次提起过你,我致仕返乡,虽不途经句容,可还是想来看看。”</P>
詹同坐了下来,提起吴琳。</P>
顾正臣很感激老尚书吴琳,在与张希婉成婚之后才知道,岳父张和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婚事,就是因为吴琳在顾家求亲之前说起过自己。</P>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吴琳是顾正臣与张希婉的“媒婆”。</P>
“也不知吴尚书如何了。”</P>
顾正臣寒暄。</P>
詹同品了一口茶,呵呵笑道:“他啊,刚回黄冈,就得了个新称号,名为赤足尚书。”</P>
“哦?”</P>
顾正臣饶有兴趣。</P>
詹同看向詹徽,詹徽知道父亲说多了话有些疲惫,便主动代劳:“顾知县,吴老尚书在今年年初致仕之后,便在家乡以种田为乐。然陛下多疑,便派天使暗访黄冈。天使到了之后,找寻吴琳住处,见到一个老农,戴着草笠,坐在一只秧马上,赤着脚,正在水田中起秧,以为是个老农,便上前打听吴尚书家在何处。”</P>
“谁知那老农看了看天使,直言道:我就是吴琳。天使大为吃惊,如何也想不到赤脚种田,手法熟稔的老农竟是赫赫有名的吏部尚书。在天使返回金陵之后告知陛下,陛下嘉叹不已,说其是赤足尚书。”</P>
顾正臣哈哈笑了起来,不得不说,吴琳这个赤足尚书好得很,至少保了晚年。</P>
但此事也揭露出了一点,朱元璋的疑心病相对以前的时候,似乎严重了不少,要知道吴琳是吏部尚书,一个文官,还是一个致仕之后没什么影响力的老人,他能有什么图谋值得老朱在意的?</P>
实在是没有派遣天使暗访的必要,可偏偏老朱做了。</P>
顾正臣含笑接过话茬,看向詹同:“我是吃饭知县,他是赤足尚书,詹尚书打算做个什么尚书?”</P>
詹同哈哈大笑起来,直靠在椅子上笑了个痛快:“好一个顾正臣。”</P>
詹徽很少见父亲如此笑了,看向顾正臣,目光中透着感激之色。</P>
詹同笑过,开始说正事:“说起吃饭知县,你的句容之路很令人敬佩啊。四大院,其中三大院给百姓添了不少收入吧,还有消息说,你打算在句容号召百姓养猪,种植药草,打算借此脱贫,让百姓有口饭吃,你认为这些路走得通吗?”</P>
顾正臣走向詹同,端起桌上的茶壶:“曾经有一位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路行不行得通,需要看看跟随的人多不多。”</P>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倒有些格物韵味,你说的这位先生也是理学大师?”</P>
詹同问道。</P>
顾正臣微微摇头:“从来没有人想过,到底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或者说,所有想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都固执地将一切都压在了田地之上。但仔细想想,若是冬日里家家户户可以挂满腊肉,纵是来年遇到灾荒年景,省着点吃,至少不会成为流民,不会出现饿死人的场景……”</P>
对于如何发展,发展的考虑,顾正臣并没有保留,全都告知了詹同。</P>
詹同听得很仔细,时不时问上几句,皱了皱眉头:“你这件事做得没错,但你不应该承诺帮助百姓售卖出去,这是不智之举。若是句容百姓家家养猪,就说一家一头,上万头猪,你打算卖给谁去?”</P>
顾正臣坐在詹同一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县衙也并非没有后手。这种契约签订是县衙掌控,这也就意味着,县衙能主动控制代为售卖的家猪数量。”</P>
“另外,金陵人口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肉食消耗也会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头猪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何况光禄寺那里也需要猪不是……”</P>
“光禄寺,你打算将猪卖给陛下?”</P>
詹同惊讶不已。</P>
顾正臣呵呵笑了:“卖给谁不是卖,只要能将猪变成铜钱或粮食,皇宫可以卖,东宫也可以卖,实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国公府推销推销,让魏国公一年多吃几头猪还是办得到的。销售是一门学问,总是有法子的……”</P>
詹同突然想起来,自己是白担心了,顾正臣可不止是吃饭知县,还是白糖举人。一个能将白糖买卖做大做强的家伙,实在是不用自己操心什么售卖之事。</P>
“你若是不为官,当个商人怕也是个厉害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