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宋时,权贵大户是不怎么吃猪肉的。元朝更不用说了,一辈子吃羊肉长大的民族,不把羊肉带过来自然是不算完的,羊肉依旧在元朝权贵菜谱中占据重要位置。</P>
但在元末明初,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打架……</P>
要知道宋代虽然憋屈,打的胜仗不多,但宋代不缺羊,那是因为辽、西夏在用羊来换取宋朝的各类物资。</P>
辽甚至还想玩经济战,封锁羊出口来削弱宋朝,只是后来想了想,封锁的不过是权贵的嘴巴,貌似没多少效果,这才作罢。</P>
元朝不缺羊肉,也是因为有牧场。</P>
可轮到老朱了,转圈一看,完了,牧场还在元廷手里,王保保就在塞外啃羊肉呢,可偏偏这些羊,送不到大明手里来。</P>
养羊,尤其是供应大批量的羊,需要广阔的牧场,可大明王朝的控制区,大部分是农耕地区,牧场本就不多,找到几个不错的牧场,还得拿去养马,哪里能拿去养羊……</P>
羊数量锐减,而猪数量却在增加。</P>
食物供应情况的改变,似乎也改变了大明人的口味,偏向猪肉逐渐压过偏向羊肉。就以句容县城的情况来论,羊肉铺子只有两家,而猪肉铺子却足足有八家。</P>
再说了,羊一胎才生一两只,而猪一胎可以生十只左右,据周茂说,嘉兴府有母猪一胎产了十四个崽子。</P>
从市场需求,从销路,从养殖效益综合考虑,养猪明显强过养羊。</P>
翌日。</P>
南周里长周喜、周科,老人周知早早到了县衙,顾正臣简单点卯处理了下文书,便将三人引至二堂。</P>
落座,奉茶。</P>
顾正臣看着忐忑不安的三人,笑了笑:“此番召你们来,并非问责,也非是南周出了事,而是本官有一件事选择了南周,需要你们鼎力支持。”</P>
老人周知连忙表态:“县太爷但有吩咐,我等自是拥护与支持。”</P>
顾正臣满意地端起茶碗:“本官打算以南周为养殖试点,发动南周二百零八户百姓,家家户户养猪。猪崽子县衙已经差人去购置了,不日便会送来。”</P>
“啊?”</P>
周知傻眼,周喜与周科两个里长也目瞪口呆。</P>
养猪?</P>
还家家户户?</P>
我的县太爷啊,你这不是给我们添麻烦嘛,这再过一个月都要忙夏收了,大家都会忙着收拾地里的庄稼,哪里有什么闲心思去养猪去,没人手,没精力啊。</P>
周知见顾正臣不像是在开玩笑,紧张地说:“县太爷,这养猪,如同家里添了个娃,总需要人手照顾。当前夏收不远,还要秋种,秋种之后还需要忙田地,待秋收之后,空闲下来也就到腊月里了……”</P>
周科连连点头:“一年四季,百姓家中闲散时不过是冬日,大家可没法子好好养猪,万一养不好,死了,这岂不是亏大了。再说了,百姓家中无余财,也置买不起猪崽。”</P>
顾正臣品了一口茶,然后搁下茶碗,从桌案上取出一张纸张,递了出去。</P>
周喜见状连忙接过,看了看之后,脸色微变,对周科、周知说:“县太爷的意思是,猪崽子不需要百姓先出钱,县衙以借贷的方式来赊给百姓,待猪卖出之后,偿还猪崽子的钱便可。”</P>
“借贷,这,这……”</P>
周知很是为难。</P>
现在百姓家好好的,凭空头顶上多了一笔债务,这是谁也不想干啊。</P>
周知为难地看着顾正臣,见周喜欢、周科不敢直言,自己便壮着胆子说:“百姓家,恐怕没人愿意赊账,欠贷。我看,这试点养殖,县太爷不妨选其他村试试?”</P>
顾正臣微微摇头:“本官去过南周,南周西面是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且有一片树林,只要搭一个大的围栏,便可以将猪散养在内。再说了,这是本官给南周百姓的机会,不是给南周百姓的灾难。一旦这一批猪养出来,不需要你们自己去找人售卖,县衙按市价收下,保证百姓可以拿到钱。”</P>
周科担忧道:“可若是养不成,病死了,这岂不是成了百姓的债?”</P>
顾正臣指了指周喜手中的纸张:“那上面还写着,但凡猪是病死,或是非人为因素死亡,借贷两销,不追责,不追债。”</P>
“有这么一条?”</P>
周知看向周喜,有些不可思议。</P>
若真如此,岂不是意味着风险全都由县衙担着,百姓只管养猪,养出来还不愁卖,也不用担心这期间猪病死?</P>
周喜连忙将纸张递给周知,重重点头:“还真有这么一条。”</P>
顾正臣起身,走向周知等人,肃然道:“县衙担下了风险,现在就看南周是否有这个胆量做这养殖试点第一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