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掉电话。
莱曼又过问了一下《斯巴达300勇士2》的后期进度。
这部保持了前作一贯的杀戮油画化、慢镜头处理的电影,素材已经处理完了,据扎导邀请的负责完片把控的制片人?韦塞林-卡拉乔夫?说,因为剧情创作稍显紧密的原因,戏剧性没有第一部强,但战争场面更宏大,海战也比陆战直观的感受更震撼。
当然,莱曼已经习惯扎导不会讲故事这一点了,不对,不是不会讲故事,是对剧情的掌控能力偏弱,只有给他好本子,他才能有发挥,而不能做到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编排的更有冲击力。
简单来说,扎导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型导演,创作能力这一块跟不上他对镜头语言和审美这方面的理解。
不过也无所谓了,扎导商业化的务实心理和打磨出来的剧组经验很对公司的需求,而且《300勇士2》针对《薛西斯》篇章本身的剧本就不够优秀,倒也怪不得剧组大脑不行。
夜晚。
莱曼回到家,和伊娃依偎一会,身体放松,头脑的海洋里却还是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思绪飘得很远。
他一会想起怪兽宇宙的事,一会想起招魂宇宙有什么需要提点温子仁的点,一会又为环球的起意纠结。
倒不是不希望绿巨人好,也不是不知道续作怎么拍,毕竟前世漫威始终没接纳浩克是多种多样的因素结合到一起的结果,比如漫威被迪斯尼收购了,凯文虽然是整个MCU宇宙的策划人,但他也得尊重母公司的意见,不然画风也不会一路变软,而偏偏绿巨人因为浩克意志设定的缘故,注定不那么“正义”,就像诺兰版的蝙蝠侠打击犯罪被定义为游走在法律的界限之外,绿巨人一旦失控,那一定是团队隐患和社会麻烦,以及民众、媒体抨击的重点目标。
还记得小丑是怎么摘下把蝙蝠侠推下神坛的吗,哈特的堕落是其中一点,但不可忽视的还是在于小丑对人心的引动,他那句“我的目标是蝙蝠侠,他一日不现身,藏头露尾遮遮掩掩,我就杀掉一个无辜者”直接导致蝙蝠侠遭受了最大的舆论压力,把矛盾点从恐怖主义牵引到了这么一个不受法律规范的正义使者身上。
绿巨人也是如此,迪斯尼的做法是降低它的隐患,把它当作喜剧角色嵌入团队,人为的忽视它身上的那种戏剧冲突,那也就没必要专门开部戏深入挖掘。
再加上,原时空,爱德华-诺顿和漫威闹翻,又经历了亏损、重新选角等一系列事情,考虑到现实的利益问题,迪斯尼也不太搭理环球......
最关键的是,迪斯尼很在乎形象,而玩具界或者IP界的主角们一向都是靠正义而非争议输出文化,诺兰般的蝙蝠侠三部曲为什么能取得那样的口碑和成功,尤其是第二部《黑暗骑士》篇章,那是因为诺兰把矛盾塑造的太精妙,精妙的他这一辈子可能也很难超越。
迪斯尼很聪明,它知道及格线的作品和高质量的作品之间很需要那么一刹那的才气,它也不想去抓一闪而过主观考量都不一定得到的创作灵感,而是稳稳的、按部就班流水线的输出价值就够了,因为一旦有争议的矛盾玩不好,会葬送漫威的大好前途,迪斯尼难道是怕赔钱不敢拍吗,A类大作全亏也就是一两亿的事,财大气粗的迪斯尼会在乎这个?
它啊,它怕的是《无敌浩克2》继续失败,连带着《复联》这个团队概念都不好讲了,一两亿的投资是小事,长期的拥有更高上限的资金流不能有问题是大事。
躺在床上,思绪翻动,莱曼又想起了内战的主题篇章。
前世,漫威是铺垫着托尼-斯塔克心理上出了点问题,通俗点说就是战后士兵难以恢复正常生活,失眠,梦多,善变,夜间盗汗,焦虑,慌神的PTSD创伤综合症,总之,纽约大战后,托尼老师受困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给予的压力,隐约有了让地球不成为其他外星种族的战场,打造保护伞计划的雏形,也为后来《复联2:奥创纪元》和奥创之后针对超级英雄破坏性上的限制,想要来个透明化的行为逻辑做了注解。
这套叙事的前瞻性和对内容的铺垫凯文是有思路把关的,当然了,莱曼也给了一点建议,比如第三部钢铁侠是单线角色的结束之作,而不是钢铁侠的闭环,理清了一处瑕疵。
从头到尾追过MCU的粉丝都知道,《钢铁侠3》到了后面框架越发展开就给人越发的割裂感,因为漫威团队在考虑这部时,是打算来个善始善终,给托尼老师一个非常深沉,特别,而且很闭环的完美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