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给予子女优越人上人生活,并不是爱而是害!害他在奢华中失去了斗志、失去奋进的方向。”
晨钟暮鼓一般的言语,不断冲击着李世民的内心。
柴令武犀利的言辞,好像让他见到了第二个魏征,但同样是劝谏,柴令武的语言艺术,又与那直来直往的魏征大有不同。每一句话语,都与眼下的决策无关,但却通过史实,直击李世民心灵的最深处,让他迷惘,让他疑惑,让他反思,让他豁然开朗。
从迷惘到惊醒,到豁然贯通,李世民哈哈一笑:“你说的我懂了,作为父亲,我的确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否则,只会让他们在浮华中迷失双眼、软了骨头、塌了脊梁。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路只能自己去走,我不能庇护他们一辈子。”说到这里,他又跟着长长了吐了口气,好似将胸中的郁结一吐而出。接道:“只是想到骨肉分离,心里总不是滋味。”
柴令武道:“不经历离别的思念,就没有重逢喜悦;与其两看两相厌,倒不如让距离产生美。”
“哈哈!”李世民又笑了起来,“你小子说的有道理,有道理啊!”他大笑着,笑得让茶水呛到,大声咳着,大力拍着前胸。
吓得长乐公主赶忙上前给李世民拍着后背,怒瞪了柴令武一眼,忙道:“父皇,别听令武哥哥乱说,哪有这种算计的。”
“不对不对!远儿说的有道理。”李世民喘过了气,休息片刻,方才对长乐公主道:“‘不经历离别的思念,就没有重逢喜悦;与其两看两相厌,倒不如让距离产生美。’道尽了人生分分合合的万种滋味,你以后就知道了。”
柴令武笑道:“舅舅说到人生离合,我这里倒是有诗一首了。”
长乐公主美眸一亮,娇声道:“来人,速速请来文房四宝!”
宫女将笔墨纸砚一一排放在望云亭光滑如玉的石桌之上。
三人不约而同的站起身走向石桌,柴令武接过宫女递上的蘸满浓墨的毛笔,右手悬腕,笔尖在雪白的柴侯纸上游走,一挥而就。
李世民捋着短须,连连赞叹,即便再自恋,亦不得不承认柴令武这一手字确实比他写得漂亮。
楷书一般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但‘柴令武体’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
柴令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睥睨天下的自然大气之美。
长乐公主盯着纸张,轻轻念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时寂静无声。
李世民父女多才多艺,有很高的鉴赏能力。
这首词肯定是极好的,在明月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围绕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世民念了一遍,神情有些恍惚。
人间没有十全十美,世事皆有残缺,所以骨肉分离也是人间常态,没必要多做纠结,只要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亲人好,这就够了……
当他从美好的意象中回过神来,却见到柴令武又写诗一首。
只听长乐公主念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世民怔忡半晌,然后两一词一诗联系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世道无常、人生无常以及对他乡亲友的美好祝愿。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聚合无常吗?
之后,柴令武通过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诉他,只要父子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李世民本是豁达之人,理通之后哈哈大笑,愁绪尽去,一边大笑,一边说道:“远儿真是大才!来人,把朕酿的美酒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