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昨日第一更。昨日颈椎痛,头昏脑涨,本来想靠在椅子上歇息一下,结果睡到十一点半。无颜面对诸书友,只好熬夜码字,从一点写到十二点半,码成四章,望诸位书友原谅这个。』
————以下正文————
临近十月下旬,魏国国内仍伸长脖子观望着肃王赵弘润对『河东四令』的表态,然而赵弘润这边,却久久未曾将举荐信派人投递到大梁垂拱殿。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在挑不出合适的人选。
当然,这并不说偌大的魏国居然挑不出三四个县令之才,问题在于,赵弘润希望推荐一些听话的县令——这些县令可以不是他一系的人,但是一定要听话,要服从日后他赵弘润针对河西、河套等地所计划的方案。
事实上,赵弘润曾经想过将他商水郡内的诸如『徐宥之』、『黄玙』、『何之荣』等征辟的县令调到河东来,毕竟这几位在商水郡为令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在温崎的统筹下,让原本因为战火而毁之一炬的商水郡六县,重新焕发了活力。
这不前一阵子,商水黑鸦的首领应康将温崎的书信送到了大梁肃王府,又由大梁肃王府转送到赵弘润手中,让赵弘润得知了今年他商水邑的收成。
虽然这份收成仍远远不足以养活肃王军,但也让赵弘润看出了治下商水邑的改变。
记得两年前,商水邑六县除商水县外,其余五座县城那是朝廷与魏天子都不想背负的烂摊子,而如今这五座县城已逐渐有了起色,这让赵弘润感到非常满意。
因此,他从中看到了『温崎』、『徐宥之』、『黄玙』、『何之荣』,琢磨着要不要举荐这些人前来河东赴任。
但仔细想想,赵弘润最终还是作罢了。
原因很简单,『徐宥之』、『黄玙』、『何之荣』等县令皆是他的封邑之臣,将这些人调到河东,难免会有人说闲话,而唯一身份只是门客的温崎,这货在朝廷的名声实在太差,除非现任礼部官员全部暴毙过世,否则这货一旦出仕河东,那赵弘润就必须做好被礼部、翰林署、御史台狂喷的心理准备——谁让温崎这家伙吃饱了撑着,在上回会试中帮助其他数名作弊,导致礼部与朝廷颜面丧尽呢?
『哎,到哪里找几个「够分量」的人呢?哪怕是装装样子的货色也好啊……』
在写推荐书的时候,赵弘润忍不住在心中叹息起来。
想了想,赵弘润取出了三叔公赵来峪派人送到他手中的书信。
这是一份举荐的名单,上面列举的,皆是赵来峪成功招揽到的、愿意站到他肃王赵弘润这边的国内贵族。
不得不说,三叔公赵来峪不愧是一个久在官场的老狐狸,他见赵弘润亲赴河东,却迟迟不向朝廷举荐『河东四令』的名额,便猜到赵弘润目前正处于无人可荐的尴尬当中,遂立马写了一封友善人员的名单,连夜派人送到了赵弘润手中。
可话说回来,瞅着这份举荐名单上的人名,赵弘润就有些哭笑不得。
南席侯赵咨、陈曹侯赵宓、南曹侯赵咎……这特马都是谁啊?!
赵弘润感觉自己听都没听说过,不晓得是哪里冒出来的乡下侯爵。
也难怪,因为在魏国,只要是姓赵的侯爵,都特马是不值钱的家伙,就好比赵弘润以及他的兄弟们几乎个个封王的道理一样,姬赵氏的子弟想弄个侯爵,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宗府一纸令书的事。
可问题在于,纵使同样都是侯爵,身份地位也是存在高低的。
打个比方说,倘若魏天子一个『安陵侯』,国人至少会关注一下,因为安陵是魏国国内的大县,可像什么南席、陈曹、南曹,这特马都是哪啊?
往高了说,充其量也就是百户、千户的小县侯,要命的是,这百户、千户还不是后者的封邑,只是挂个名,能享受到一部分抽成似的奉养而已。
因此在赵弘润眼里,这些南席侯、陈曹侯、南曹侯,其实与乡下土财主几乎也没有多大区别。
不得不说,很多在魏国国内平民们眼里可能高高在上的侯爵,其实在魏国真正的权贵圈子里,实则都是些不入流的货色——但凡是姬赵氏子弟封侯,一半以上都是些不入流的家伙。
可能这些人靠着搭帮结伙、贿赂县令,用损公肥私的种种手段获取了许多财富,但是,仍然无法跻身于魏国真正的权利中枢,充其量就是摇旗助威而已。
『……』
看着手中这份名单,赵弘润久久无语。
他可以肯定,既然这些人上了他三叔公的举荐名单,那么这些人,十有**有什么把柄在三叔公赵来峪手中,因此坚定地站在他赵弘润的背后摇旗。
可说实话,就算这些人是他肃王党的一员,赵弘润也不怎么想重用,毕竟他与三叔公赵来峪的观念不同。
他赵弘润,与他的父皇魏天子一样,始终着眼于国家,认为国家利益至上,正因为这样,要是被赵弘润逮到什么贪赃枉法、倾轧平民、损公利私的罪犯,就算对方同样是他姬昭氏的子弟,他一样会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国内贵族甚至是姬昭氏王族中的名声都很差,以至于有一帮人附议太叔公赵泰汝,在暗地里骂他『吃里扒外的族逆』。
但三叔公呢,则更看重私己的利益,这个『私己』,倒是指他个人的利益,应该是阵营的利益——比如他肃王党势力的利益。
因此,三叔公赵来峪这份名单上的人员,其实并不是一封举贤的名单,它只是用来告诉赵弘润:这些是听话顺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