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叔、李伯,您们多坐一下,我上去了!”
孙健吃完饭,打过招呼,端着碗就上楼去了。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预热,大人们也没有发现孙健有什么特别的变化?近乡心怯消失了,上个周六回来时,也是这样同大人聊聊天,吃完饭后再上去洗澡换衣服。
母亲还会下来的,孙健就没有将靠椅和蒲扇带上去。
五六年,江钢上马,为尽快解决首批江钢建设者无房可住的问题,二年的时间内,在罗家墩相继建成了一街-十一街,清一色的三层红楼、木地板和内阳台。
这些红房子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注重保暖,节约能源,通风和采光明显不足,没有客厅,每十二栋“红房子”组成一个街坊,排列成矩形,每栋“红房子”有三层,每层住三户人家。
水泥楼梯在中间,左右两侧的总面积差不多,共用走道,一层楼右侧一家,二室半一厅,左侧是二套一室一厅。
李家占据二楼右侧的二室半一厅,孙家就在二楼左侧楼梯口的一室一厅,紧邻的邻居也是父母江钢的同事黄叔。
一楼水泥地板,梅雨季节有些潮湿,三楼担心楼顶漏雨,二楼就是住户的最佳选择。
这一栋楼中数李伯的资格最老,一室一厅里面数孙父的资格最老。
二楼和三楼楼板都是一根根木头铺垫,上面铺上木板,当时,百废待兴,缺少水泥和钢筋,但不缺木头,楼顶也是木头,盖上红瓦,红砖红瓦,一栋栋红楼拔地而起;江城卫校的宿舍也是同样的材料,江城职工医学院的宿舍也是这样的材料,五十年代建设的房子大多都是这样。
这些红房子容易失火,孙父告诉过孙健,六几年的时候,十一街坊的红楼白天突然燃起了大火,那天又赶上停水,三栋红楼眼睁睁的被烧毁!痛定思痛,住户以后用火就特别小心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火灾。
木头地板防潮,但要是一盆水不小心泼在地板上,楼下就会成为水帘洞,这些红楼建成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大人踩在上面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楼下听得很清楚,楼上要是有小孩蹦跳,楼下会掉灰,隔音效果也不好,楼下吵架,楼上清清楚楚,深更半夜大声谈话,楼上楼下都能听见。
二年后,孙家再换房时,请江钢房管处的职工将头顶的膏灰铲掉,重新刮灰,木头地板也重新刮灰,刷油漆,房子重新粉刷了一道,才搬进去的。
这些房子是江钢的财产,孙家只有居住权,不需要孙父掏钱维修,装修要自己掏钱,不需要交物业费,但需交房租和卫生费,水费和电费用多少交多少,后来安装煤气管道后,加上煤气费,
孙健记得,中专毕业后,家里就用上了煤气灶,但煨汤时还是喜欢生煤炉。
八、九十年代,国家日新月异,江钢的效益蒸蒸日上,一个江钢养活三、四十万人,吃的喝的用的,一年四季都有物资发放,孙家双职工过年不需要置办年货,厂里都为他们准备好了,职工的福利在江城都有名,企业办社会,很多东西都是免费。
去年过年,孙健放寒假,他和孙圆去领的过年物资,还清楚地记得,有四斤牛肉、二只鸡、四斤瘦肉、二斤五花肉、二斤肉糜、四听肉罐头、二十个皮蛋和一斤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