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楼上,朱桢沉默良久。
他确实没想到,杨士奇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难道一对方十五六岁的年纪,已经预料出后面会发生什么不成?
这样也太逆天,太妖孽了吧?
朱桢觉得自己必须要搞清楚。
他先抿了一口酒压压惊,才抬起头,迎上对方炯炯有神的双目道:
“杨先生何出此言?如今我大明立国不久, 皇上春秋正盛,岂有天下大乱一说?”
“呵呵,”杨士奇自然明白,朱桢这是在反问他呢。
他也喝一口酸橙汁,自信满满道:
“昔年汉高祖得天下,满朝文武皆一时之豪杰,他大封刘氏诸王,镇守七国旧民。结果如何?四十年后,便有七国之乱。”
“而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他死后尸骨未寒,诸王便互相杀伐,结果又如何?”
朱桢闻言,心中一凛。
他从杨士奇的话语中,看出了他对洪武皇帝藩王政策的不信任。或许还能再加一条,他对洪武皇帝的诸子也不信任!
不得不说,后来的历史,还是让杨士奇说中了的。
靖难之役无论从何种意义来说,也是藩王造反,改天换日了。
当然,朱桢已经来到大明数年,早就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多少次梦回转醒,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假如真到了那个时候,他该怎么办?
这几年来,他大概想了三个方案,一直在心里酝酿。
此时杨士奇在问,他倒是很愿意说出来,跟对方探讨一下。
“咳咳, ”朱桢清清嗓子,看着杨士奇道:“按照先生的意思,这种可能倒不能说没有。”
“若当今圣上还能再活二十年,他老人家升天后,留下的诸王,确实大部分都在壮年!以太子之宽仁,或可如汉文那般,不会削藩。若是太子再故去,下面确实难说了。”
朱桢自然不会把话说透,明白的告诉杨士奇,太子哥哥连当今圣上都没活过,根本等不到继位的那一天了。
“就以三十年为限吧!”朱桢深吸口气道:“那时候诸王年纪都在四旬到五旬之间,若有年轻君王想贸然削藩,先生所说之事,恐怕真的会发生。”
“那时公子也才四十多岁呢。”杨士奇沉声道:
“那时楚藩若如公子所言,人人有书读,耕者有其田,则必定兵强马壮。天子能不忌之?”
“若是一封旨意而来,诬楚藩谋反, 要拿公子, 公子会乖乖就范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桢断然道:“本公子当然不会认命!”
杨士奇看看四周,压低声音道:“那公子便是抗旨不遵,要造反么?”
朱桢很想说一句,到时候燕贼可以靖难,本王就不可么?
不过他觉得,不用这么早就在杨士奇面前把盖子揭开。
他深深吸一口气,看着杨士奇道:
“其实这些年,本公子也曾想过一些事情,有上中下三策,请先生参详一番吧!”
“愿闻其详!”杨士奇微微动容,没想到十六岁的楚王,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位少年殿下,早熟的可怕呀!
“下策,不遵乱命,守土安民。朝廷大军必不会第一个来伐楚藩,再相机而动呗。等天下大定,再把军权一交,做一个太平王爷总成吧?”
这是历史上楚王朱桢的选择,他没有插手靖难双方的事。后来朱棣称帝后,还十分优待楚王。
“若只想做一个太平王爷,公子招揽草民去武昌,又是为哪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