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他们的履历,也都有过在地方任职过的经历。
李乾轻轻点头,又望向在此等候着的秦桧。
“秦相,替朕拟旨吧。”
秦桧有些愕然,他有想过事情会很顺利,可以也没想到会顺利到这个地步。当场又是什么意思?
没给他思索的时间,老太监迅速端来了笔墨纸砚。
秦桧也顾不得再思考,而是金毛提起笔,准备听皇帝陛下的旨意。
“今有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李格非、通事舍人汤思退、户部郎中张禄才良德贤,特加翰林编修,与翰林修撰诸葛亮、翰林编修包拯、翰林编修王华一同进日讲,侍经延。”
李乾的话说到一半时,秦桧拟招的手就顿了片刻。
但他并没有停下,是跟着李乾的话,又将其写完。
直到放下笔后,秦桧才抬起头来,深深地望了皇帝陛下一眼。
“陛下,臣有一事不解。”
李乾也饶有兴趣的看着他:“难得还有秦相不解的事,但说无妨。”
秦桧深吸了一口气,开问道:“翰林编修不过正七品的官职,陛下又何须以大加小?”
“臣以为令这三人以本职进日讲亦无妨。”
李乾知道秦桧肯定明白自己的用意,但既然他在这装傻,那李乾也跟着他装傻。
“哈哈,看来秦相也有孤陋寡闻的时候。”
李乾笑着从座位上站起来,缓缓来到桌前:“既然如此,那朕就为你解解惑。”
“近日朕查阅典籍才知道,原来历代先皇所用之日讲官,都是来自于翰林院,以翰林充任。如今朕既开经延,也得遵祖制。”
“给这三名非翰林观加上翰林院的官职,一是顺应祖宗之法,二也是让他们更名正言顺的就任日讲官。”
秦桧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邪火。
他堂堂右相,难道还不知道这个?
但问题是李乾抬出来的要素是在太多,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反驳的道理。
散馆之后他秩升正七品,然后在授官的时候,被吏部分配了一个郡通判的职位。
郡通判是地方正七品,而庶吉士则是秩同京官正七品,按理说不该这么分配,这明显就是让李格非吃亏了嘛!
李乾摩挲着自己的下巴,目中闪过一抹感兴趣之色。
他倒是知道这是为什么,京官比地方官地位高,这只是潜规则罢了。
实际操作中,不管是官员和皇帝都会默默遵循这个规则,但这样的规则一般却不会被拿到明面上来说。
所以,不管吏部是给他分正七品地方官还是正六品地方官,都属于正常现象,谁也无法置喙。
嫌不公平?这官你可以不当啊!
不过……
李格非当时可是宰相的女婿,这种不公平怎么会落到他头上?
难不成是老丈人故意锻炼女婿的戏码?
李乾有些恶趣味地想着,这种情况在朝中高官们之间可是极为少见。
毕竟体验、锻炼只不过是大人物们湖弄下面人的说法罢了,还真没见过几个人舍得让自己的亲近后辈去下面蹚浑水的呢。
不过结合李格非那种安于现状的性格,这也似乎不是不可能。
这么想着,李乾又把手中的履历继续向后翻去。
后面的履历就很正常了,李格非在通判任上考满后,直接升为从六品的国子学学正。
而且还是京官的从六品,相当于一下子连跨三品!
好嘛,一下子把之前的全都补回来了!
在学正之位上再考满后,他又升为了正六品的太学博士。
这时他的宰相岳丈早已退休致仕,甚至已经化为了一扑黄土。
后来在李乾和秦桧的操控下,李格非又升任了现在的从五品礼部员外郎。
从这份履历上看,他也符合李乾的要求,有过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李乾放下他的履历文书,又拿起了另外两份。
这两人分别是中书省的通事舍人和户部的一个郎中。
看了看他们的履历,也都有过在地方任职过的经历。
李乾轻轻点头,又望向在此等候着的秦桧。
“秦相,替朕拟旨吧。”
秦桧有些愕然,他有想过事情会很顺利,可以也没想到会顺利到这个地步。当场又是什么意思?
没给他思索的时间,老太监迅速端来了笔墨纸砚。
秦桧也顾不得再思考,而是金毛提起笔,准备听皇帝陛下的旨意。
“今有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李格非、通事舍人汤思退、户部郎中张禄才良德贤,特加翰林编修,与翰林修撰诸葛亮、翰林编修包拯、翰林编修王华一同进日讲,侍经延。”
李乾的话说到一半时,秦桧拟招的手就顿了片刻。
但他并没有停下,是跟着李乾的话,又将其写完。
直到放下笔后,秦桧才抬起头来,深深地望了皇帝陛下一眼。
“陛下,臣有一事不解。”
李乾也饶有兴趣的看着他:“难得还有秦相不解的事,但说无妨。”
秦桧深吸了一口气,开问道:“翰林编修不过正七品的官职,陛下又何须以大加小?”
“臣以为令这三人以本职进日讲亦无妨。”
李乾知道秦桧肯定明白自己的用意,但既然他在这装傻,那李乾也跟着他装傻。
“哈哈,看来秦相也有孤陋寡闻的时候。”
李乾笑着从座位上站起来,缓缓来到桌前:“既然如此,那朕就为你解解惑。”
“近日朕查阅典籍才知道,原来历代先皇所用之日讲官,都是来自于翰林院,以翰林充任。如今朕既开经延,也得遵祖制。”
“给这三名非翰林观加上翰林院的官职,一是顺应祖宗之法,二也是让他们更名正言顺的就任日讲官。”
秦桧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邪火。
他堂堂右相,难道还不知道这个?
但问题是李乾抬出来的要素是在太多,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反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