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下午,成蟜正在内书房中教导扶苏读书,冬冬的敲门声忽然响起。
“有什么事吗?”
成蟜停止讲解,随口问道。
“侯爷,人已经送到了。”
钟黔站在门外,身形微躬道。
“本侯知道了,等课程结束再去。”
“喏。”
身穿一袭黑底红纹锦袍,梳着童髻,小脸俊美,粉凋玉琢的小扶苏正坐在书桉前。
闻言抬起头,稚声道:“叔父有事尽可先去处置,侄儿在这里看书。”
“哈哈,晚一些去也没有什么的。”
成蟜摸了摸扶苏的头,继续开口讲解诸子百家中儒家的经义,扶苏绷着下小脸认真听着。
对于诸子百家的经义,成蟜自然谈不上精通,不过跟一个幼童做老师还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这个时代的经义都是微言大意,理解方向可不少,稍不注意就会曲解先贤的意思。
成蟜教导的自然夹带了自己私货的经义,先让扶苏先入为主,以后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儒家弟子影响了。
造成微言大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代书写载体太珍贵,不得不将信息浓缩。
也许还有权贵阶层想要垄断知识,故意不给翻译的原因。
就算是如今有了造纸术,印刷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行,但必须要改。
统一天下不仅仅疆土的统一,也是文化的统一。
诸子百家的学说都要按照秦国的意志翻译,不再搞什么微言大义那一套。
微言大义极容易被后世不肖子孙按照自己阶层的利益或者当代统治者利益给曲解了。
只给出一种白话解释,其他的解释全部给销毁了。
如此虽然也不能完全杜绝曲解,但曲解难度无疑飙到了最高。
当整个社会对某句话的解释有了攻势,想要曲解何其难也?
而且翻译成白话文,再加上标点什么的,只要识字就能基本明白意思。
对于老师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学子也不容易被误导。
可以预见诸子百家未来必有一劫。
对于本家经义理解统一的诸子百家还好,对于派系不止一家的诸子百家就难受了。
诸子百家中儒家派系最多。
偏偏秦国只认可一种经典释义,可以预见儒家各派系必然会为了正统打出狗脑子来……
因为其他经典释义都会被视作异端,全部焚烧了。
偏偏儒家的胳膊拗不过秦国这条大腿,只能争取让自己成为正统释义了。
历史上的焚书事件依旧会发生。
另外所谓的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焚书是焚书,坑儒是坑儒。
不过这两件事,都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在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激进措施,所以后世往往将这两件事并称。
焚书坑儒常常被后人视作秦始皇残暴的证据之一,但其实事出有因。
焚书是不得不那样做,坑儒是把秦始皇给惹毛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陆续出现,各种思想和文化井喷似的出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于后世来说,百家争鸣,显然是好处更多一些。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多思想开始出现。
这些思想,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根源之一。
但在当时不同的思想之间却可能存在很大的争议,甚至有可能相互敌对,恨不得弄死对方。
如此一来,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就越来越大,独立性也越来越强。
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便,各地的语言文字文化,都不尽相同。
到了战国时代,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几乎都有各自的文字。
这些文字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今天的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语系,但彼此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
文字,语言,文化之间深深的隔阂也使得七国之间的隔阂颇深,特别是身处西部的秦国跟山东六国之间。
山东六国在很长时间都看不起秦国,甚至差不多视秦国为蛮夷。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于国家统一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一时间开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希望能够以此来逐渐消除这种差异。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始皇很快发现,他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所有的文字、度量衡、货币之类的差异,归根到底其实是文化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思想的不同。
思想的不同,是无法用单纯的暴力来解决的。
秦军可以消灭山东六国的军队,却无法用武力来消灭各种不同的思想,无法用武力统一不同的思想。
秦始皇就像一个手握无敌铁拳的绝顶高手,但却无法找到一个实体的敌人。
直到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八年之后,因为一场特殊的宴会,秦始皇找到了这个敌人。
这一年,秦始皇在咸阳举行了一场宴会。
在这场宴会上,秦朝仆射
周青臣,吹捧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这个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领导开庆功宴,作为下属站出来拍拍马屁,也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就在周青臣吹捧的同时,博士淳于越却站了出来,批评周青臣过于谄媚。
并且借着周青臣的话,开始借题发挥,批评秦始皇施行的郡县制。
淳于越提出,秦朝应该效法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继续实行分封制。
所谓博士博士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博士学位,而是一个古代官职。
在秦朝,负责掌管典籍、通晓历史的官员,才被称之为博士。
淳于越的反对,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围绕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开始迅速发酵。
几乎整个秦朝高层,都被卷入到这其中。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秦始皇,自然也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郡县制是秦国维持统一的基石,再闹下去岂不是会动摇秦国的统治基石吗?
一旦重新实行分封制,秦朝肯定会重蹈当年周朝的覆辙。
所以,在秦始皇看来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他早就已经铁了心要实行郡县制。
不过,这场争论的出现,却让秦始皇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像淳于越这样的饱读之士,不理解他的想法呢?
或者说,为什么这些人明知道郡县制的好处,却仍是坚决反对呢?
很快,秦始皇就找到了自己的答桉。
这个答桉就是这些人读的书有问题。
这些饱学之士,他们所学习的书籍,很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典籍。
这些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籍,自然要鼓吹分封制。
读这些书的人,自然也会坚定认为,分封制就是真理。
书读得越多,这种思想就越坚定!
所以,这不是单纯的利益之争,而是思想上的战争。
找到了这个答桉之后,秦始皇自然也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了!
在秦始皇看来,想要靠辩论或者其他方式,去改变这些饱学之士的信仰,基本不可能。
就算能做到,这个成本也太高了,高到连秦始皇都无法承受。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焚毁那些鼓吹分封制的书籍,让这些思想没了种子。
然后再禁止大家讨论这些思想,让这种思想失去存在的土壤。
如此一来,再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于是,秦始皇首先下令,开始焚书。
不过秦始皇焚烧的书籍,都是那些鼓吹分封制的书籍。
比如各国记载的历史,秦始皇基本上都烧干净了,只留下了秦国记载的历史。
再比如那些所谓的《诗》、《书》等典籍,里面也有大量鼓吹分封制的内容,所以也被秦始皇选择焚毁。
至于那些医药、占卜、农学之类典籍,以及诸子百家当中,无关分封制的思想内容,其实都被留了下来。
另外秦始皇其实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就算是那些被他焚烧的书籍,大部分也都在咸阳皇家图书馆内,留下了副本,留待后世参考,只是不准民间流传了而已。
可惜秦始皇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仅仅十几年之后,项羽攻入咸阳的时候,一把大火焚烧了大量典籍,导致很多古籍失传了。
这个锅,秦始皇当时估计是怎么都没想到的。
项羽输给刘邦真是没什么好奇怪的,烧什么不好,烧典藏着无数古今书籍的图书馆……
汉承秦制,因为项羽那一把火,使得大汉没有把无数典籍继承下来,后世自然也就失传了。
除此之外,在律法方面,秦始皇也做得十分干脆。
以往各国的法律,基本上也都被烧干净了。
以后再有想学法律的,一律去找秦朝官吏学习。
这样的话,大家学习和执行的,自然也就是秦朝的法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