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军功,地方若是出现叛乱,你临危不乱,稳如泰山,顺利剿灭叛乱,就能够进入武将系统,而不必受文官体系的约束。
其次是有人推荐,这就需要养望,有名声,弟子满天下,或者孝行天下皆知。这条路其实也很难,推荐之人本身地位需要足够高,要能够直接上书天子才行。若是你坐赃犯罪,那推荐之人还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基本上也很少有人愿意为一个小吏赔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最后,你要是真的觉得小吏当的没有意思,被上官驱来喝去,当成牛马一样对待,完全可以自己离职,主动参与科举。比如夏竦就因为父亲军功而得了吏职,后来自己应举制科直接当进士,鱼跃龙门。但是这种例子终究是少之又少,一百年都未必出一个。
总体而言,要是真的当了小吏的话,还是尽早打消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专心想想如何糊弄上官,欺上瞒下来得好。这是眼下为吏的最优解,否则就一天那点钱,管饱都费劲。小吏心心念念着欺上瞒下,鱼肉百姓,而官员们为官第一课就是如何调教小吏,让他们为自己所用。这也是一对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矛盾体了。
有人造谣赵昕成立农学院是为了培养吏,而不是官,的确打消了一些人入农学院修学的心思。赵昕懒得做解释,在他眼中,如同泾渭分明一样的官吏之别,就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隋朝之前,知州知县可以自由任命判官主簿,两千石官员几乎是地方的小国王一样,无人能治,汉武帝设立刺史监督,结果掌握监督权的刺史转身成为地方主官,在三国乱世的时候甚至连兵权都窃取过去,魏晋南北朝时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隋文帝登基后废止此项规则,地方重要副官必须要经过中央任命才行,由此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势力。
但是因为时代限制,更下一层的小吏任免权力并没有收上来,以致形成吏有封建的态势。人人都知道有问题,可就是无法解决,只能够依靠官员个人能力。官员若是有能力,奸滑之吏就偃旗息鼓,不敢鱼肉百姓。官员若是无能,小吏就架空上司权力自己作威作福。
这个问题在后世其实已经解决了,办法就是科举分离,高考取得报考做官的资格,公务员考试选拔官吏,将小吏的任免权收回中央。而公务员考试中,分为国考和省考,前者去中央或者省市中心城市,后者去县乡地区。
后世也有官吏之别,但是更为隐晦。要当官,最好的途径的选调,也就是成为各个院校内的杰出人才,得到推荐后去地方历练三年,即调任副处,跨越普通公务员一辈子也未必能够跨越的台阶。
有些人认为赵昕这是在选拔吏,可是如果依照后世的观点来看,赵昕反而是在培养真正的官员。当然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否则触及进士科学子的利益,赵昕都担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