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轰鸣声,引发了层层爆炸,不断向前上远距离上延伸,把冒然冲过来的敌军进攻直接炸崩,炸得他们抱头鼠蹿。
攻城战前的一幕,非但无法阻止大凉军的进攻,反而影响了冀州军的士气。
白广琪只能打消念头,领军死守城池,转而开始期望着其他方向派来的援军。
大凉军的进攻,却是近在眼前的。
有了进攻吴郡、魏郡等战的经验,大凉军对攻城战已经有相当的把握。
项阳心目中的火炮,是在野战之中能进行充分的火力打击,但很显然,到现在为止,火炮改变战争状态最大的,还是攻城战。
扣除掉防范其他方向与城池的军队,大凉军集中了三万五千大军于此,全都集中在南方的方向,阵列于火炮之后,静等着东郡城的城墙崩溃掉。
这种攻城方法,冀州军也是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威压。
在他们眼中,大凉军摆出这种进攻架式,好像在“等待”着他们的崩溃或者投降一般。
然后,就是接连两天的轰击。
处在城内的冀州军,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都要裂开了,根本不知道大凉军的火炮什么时候能消耗完。
直到在众将士的惊呼之中,整个南方的城墙完全垮掉!
其实哪怕是外围城墙全部垮掉,也不代表大战已经决定了胜负。
可是,多次攻城战已经证明了,处于“守城方”的军队,对于城墙的心理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赖性是极大的。
当攻城方不付出任何伤亡代价就把他们的城墙打垮了,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慑造成他们的崩溃。
别说普通将士了,就算是白广琪自己,也难以接受这样的局面。
可是,大凉军没有给他们稳固军心的机会,直接推着火炮继续向前推进。
大凉军与刚才的阵列唯一区别就是,有八千步军方阵移到了火炮之前,防止敌人直接威胁到火炮阵列。
巨大威力的轰炸依次向城内延伸。
大凉军在这中原“最后一战”中表现出了财大气粗的底气,竟是想靠着远程攻击就直接毁掉所有的敌人。
当然了,依照着项阳的命令,他们还是有意避开了民居的主要所在。
白广琪再也不能守在城中等死了,即使是他躲到城守府的最深处,也不可能靠那些土瓦房顶住大凉军的火炮啊。
带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冀州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希望能在近距离作战中,抵消掉大凉军的火炮威力,尽可能地给大凉军造成杀伤甚至将他们击败。
可是,冀州军最后的冲锋,对大凉军根本没有造成太大的威胁。
因为在这种时刻,白广琪能汇聚起来迎着大凉军冲锋的兵力,十不存一。
更多的将士,早就失去了必胜的信心,趁乱之时已经从东郡城的东、北、西三门逃亡出去了。
而白广琪亲自冲锋的道路上,还要先被调整射击高度的大凉火炮先轰一轮,最后剩下的威力可想而知。
白广琪更是倒霉透顶。
到最后,他都没有得到与大凉军正面交手的机会,在领军向前冲锋的半路上,已经被大凉军火炮给轰上了天,死得一点儿都不壮烈。
项阳等人甚至还不知道他们已经靠着火炮轰死了敌军主帅,依然抱着沉稳的节奏发起进攻,直到最后都没有翻出白广琪的影子,靠着审问部分俘虏才搞明白了,白广琪已经死了好几个时辰。
东郡之战,持续了不足三天时间就结束,大凉军的胜利并没有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是他们没想到大凉军经历这种规模的“决战”之后,依然保存着相当的战力。
只要那个皇帝想战,他就能立即带领大军对豫州与青州的小诸侯们发起毁灭性的进攻。
到了这一步,谁都明白该怎么做了。而早就已经举族做出归降决策的荀家等家族,更是占得先机,可以反过来为朝廷作出“指引”。
朝廷之前并没有插足中原,所以正需要这些早一步投靠表达忠诚的家族,说明哪些势力值得依靠,哪些势力又对朝廷抱有不满,这中间,可是大有操作的余地。
大凉朝廷自陛下新政之后,一直对大世家进行打压,消除他们的影响力,可是现在荀家等势力还是借着帮助朝廷稳定中原的机会,暂时站稳脚跟,不至于担心有灭族之祸。
当然,他们的脱险,是建立在许多家族被朝廷连根拔起的基础之上,那些倒霉的家族成为了其他势力的警醒明灯,让中原之地,再有深厚影响力的家族也不敢违逆朝廷的意志。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