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不决问巫祝。”这种将巫祝占卜当作最后决定,在拿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时,是春秋时期大部分国家的选择,这种情况尤其在那些古老的方国里保存较多,某种意义上也是部落制向国家转变而留下的残迹。
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而殷商又是最敬重鬼神的时代,鬼神之说最为盛行。只不过经历了武王伐纣的战争,鬼神巫祝们统治国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周室向来对鬼神之说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将巫祝们划为了祭祀之官,这种作为征服者的文化优势也影响到各国,而宋国也不可避免。
所以就如同巫祝们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力逐渐衰微,宋国的巫祝们也不复祖先的荣光。而宋国虽然在向着周室的文化圈靠拢,但又坚持着保留着祖先的传统,而巫祝活动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巫祝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沟通天地、祭祖庙,迎鬼神的神职官员。而在周礼之中,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禳却凶咎。所以便如宋国这般遭遇了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确实需要巫祝们祈福禳灾,以求上天免掉灾祸。
所以宋闵公没有多想,马上便答应下来,同意由巫祝进行祈福,他马上说道:“寡人之国遭遇水灾,众位大夫不思为国分忧,解民众流离之苦,反而纠结于公子鱼身上,这岂非本末倒置吗?”
华父督与宋闵公有关大雨成灾的这番对话,虽然成功压制住了朝堂上那一干为公子鱼叫屈抱冤的大臣,使大部分朝臣的目光转到了国内的民事上来,但还是有人出声反对了,而且反对者正是宋太史。
“君上,太宰此言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现在国内的粟米经雨水浇灌,秋日时必然会有个好收成,哪有在春天下雨便预言秋天也会暴雨成灾的呢?现在便请大巫禳灾是不是早了些?”
太史的这番话一出,立刻便让那压制住的声音又泛起来了,有朝臣不顾宋闵公那阴沉的脸色,立刻便随声附和。太史这话说得极有道理,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一个太宰不过活得长久些,便自以为能知过去未来?大巫都不敢说这话。
尽管宋公压抑着想要爆发,不过华督并没有生气,他反而很是平淡的道:“一时的风雨旱涝我的确不能得知,但天行有常,九年之中必有三年之丰,三年中平,三年之灾,如是循环。
而灾不过风雨旱涝冰雹蝗虫这几类,久旱之后常有蝗灾,风云变幻剧烈的时候常伴冰雹,至于旱涝之灾不过平常之事,不是遇上这个便是另一个。现在宋地已经连续遇上丰平之年三年了,既然知道了一定会发生灾祸,那么太史不如回去查一查,看看三年丰平后遇灾的有几次,连续四年大丰的又有几次。”
太史闻听此言,将信将疑的回去察看宋国的史书了,他还拿了一张纸,按时间顺序由近至远的将历年记录的丰欠情况相对照了一番,一直查询了近五十年方止。对照完之后他惊奇的发现华督说的竟与史书上记载的很是吻和,于是他马上便向宋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