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弹罢,萧文明叫了声“好”,这才问温伯明:“鹿鸣宴吃完了?宫里的菜我知道,吃着就跟嚼蜡似的,一点味道都没有,还不及咱们这里的呢!来来来,温先生怕是还饿着,再吃几口。”
温伯明虽然是个书生,但是心格开朗洒脱,是从来不会扫兴的人,然而这时他却说:“萧兄是否可以将此处稍微收拾一下,待会儿有人要来……”
“有人要来”……并且此人来了萧文明还不得不特意收拾排场,可见此人十分重要——这样的人,萧文明猜来猜去只猜出两个人。
“温先生说的是皇上?还是卫老相国?”
“都不是。”温伯明否认道,“是我新认识的同年,是一个高丽人……”
同年什么意思——萧文明知道,就是和温伯明同一年,也就是今科考取的进士。
高丽人萧文明也知道——就是从高丽来的人。
可把这两个名词合在一起,萧文明就不太明白了,先不管能不能考取的问题,高丽人居然还能应考进士,这有些出乎他的常识了。
“温先生,这话从何说起?”温伯明解释道:“萧兄有什么疑问待会我再跟你说,先将这里收拾出来吧,我的这位同年人叫金九安,考在今科第三十八名,他有重要的事要向萧文明说。萧兄,此事不可小觑,机会难得,错过了今晚或许便再没有机会了!”
温伯明的话萧文明信了,他赶紧命人撤下筵席,又叫所人各归各位、安静休息,不许出来讲话,不过一刻钟功夫便做好了准备。
温伯明口中的那个金九安果然就来了。
温伯明之前介绍过,说他乃是个高丽人,根据萧文明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在他眼中的高丽人,总是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可看这个金九安,年纪不大、相貌清秀,要是不事先介绍,只会把他当成是一个正经的中原读书人,不会同高丽人扯上半点关系。
因此萧文明收起了轻慢之心,正色道:“这位金先生今科也高中了吧?别的先不说,我先在此恭喜金先生了!”
那金九安礼节上也并不逊色,拱手说道:“那就多谢萧爵爷了,不过在下有几句要紧话要同爵爷讲。”
对于如何对付这个金九安,萧文明就在方才已经定下了策略,不待他提起正题,反而呛了他一口:“金先生,你是高丽人,我们中原有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据我所知,高丽人正在背后图谋不轨,请问,你的话我为什么要相信呢?”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
萧文明这话说的杀气凛凛,充满了不信任感,然而金九安回答得却不慌不忙:“爵爷方才的那句话可以收回。学生虽然是高丽人士,却是高丽的中原人,从小说着中原话、读着圣贤书,同高丽本土之人倒并非族类,而是同中原同文同种!”
“还有这回事?难不成高丽也有中原人定居吗?”
“当然是有的。”温伯明回答了萧文明的问题。
历朝历代,因战乱、饥荒之故,从中原跑到高丽国去谋生的汉人不在少数,高丽国内虽然以高丽人居多,但是汉人的比例也不少,大约每五个人当中便会有一个。
并且还不只是数量众多而已。
由于中原人的文化水平较高,也更加重视教育,所以在社会地位越是高的阶层中,中原汉人所占的比例就越是大——就比如说朝廷高官里,其中几乎一半都是中原人,而那些大地主大富商,中原人的比例更是有十之七八,毫不夸张地说。
温伯明顺带着也回答了萧文明还没提出的一个疑问,那就是高丽人并非是中原大齐朝的子民,为什么也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其实是中原王朝对包括高丽国在内的其他属国的一项政策上的默契。
对于大齐朝而言,每年开放大约十个进士的名额,供各个属国的读书人争夺,这点人并不多,并且考中中原进士的十有八九也不会在中原当官,基本没有什么弊端,又可以让周边属国学习中原的文化,可以说是大齐朝不多见的成功的政策了。
而这个制度就叫做宾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