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上,刘瑁直接聘刘巴为扬州别驾,徐庶为从事。
刘表刘瑁达成和解,刘表允许刘瑁军队从江水通行。这也是刘巴去见刘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靠武力去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啃哪得啃到猴年马月?外交也是一种手段。
刘瑁现在心里关于刘焉的事他说不出口,一是说出来未必有人会信,;是在这个“孝”为先的年代,知道了就必须先回到刘焉身边尽孝;再一个他要是说出来后面还应验了,他的人设将会遭到怀疑。
所以他只能先谋扬州。
送走刘琦一行,只余刘瑁、刘巴、徐庶三人,开始深聊往后的路。
刘巴的意思是避开九江,不去已经被袁术占据的寿春,拉拢吴景、孙贲,取丹阳、吴郡,在江水以南设立新的治所,南平山越,北拒袁术。
徐庶听了刘巴的方针后,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顺江而下;一路从陆路出长沙进豫章,沿途收豫章、庐江二郡,大军两路进逼丹阳,在无法拉拢的情况下驱逐吴景、孙贲,占丹阳、收吴郡、图会稽,占据江东。
加上刘瑁占据的荆南四郡,南中四郡,如果找机会再能说服交州来降,那么刘瑁可占半壁江山。
但是,这个时候的长江以南都是荒芜之地,地广人稀,根本没法与北方相比。所以基本上古时候的战争都是从北而南,而南方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一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就刘瑁这些地盘上的人口加起来也没豫州或者冀州这样的人口大州两三个郡的人多。
除非真的能象历史上火烧赤壁那样将其他诸侯挡在江水以北,否则南方根本没可能挡得住北方的进攻。人口相差悬殊,战斗力同样相差很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南方少马。这么长的长江水域,根本没那么多兵力从上防到下。
所以,不要一直纠结“孙策不死无三国”这个假设,也许没有刘备啥事,但最终还是难敌魏晋的。不然孙权休生养息那么多年,自认兵强马壮,却怎么也打不过合肥?
刘瑁采纳了二人的意见,但保留了回益州的想法。现在还没有消息,从马腾闹事到他大哥二哥出事,再到消息传到益州,最少也得两三个月。就算刘焉收到消息后病发,到他离逝也会有一段时间。他现在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回益州。
那便下扬州吧!
去看那烟雨蒙蒙的江南,去看他前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现在是什么样子。如果没记错,那里现在已经有了一座小城。
兀突骨被刘瑁留在了罗县,领长沙都尉一职,并从军中抽出一万人放在罗县,粮响由刘琦供应。原来从南中带出来的兵再分别往武陵、零陵、桂阳派出五千,治理郡县,守护百姓,同时也是化整为零分散在荆南四郡,必要时刻大旗一招就是数万精兵。
最主要他一个扬州刺史上任,也不好太张扬。水军五千、步兵五千已经很吓人了。
水路,甘宁为帅,刘巴为军师,刘瑁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