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二十万人布防在洛城周边,洛城侯豫称纵然有再大野心也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说,豫悼王倒是希望他赶快跳出来,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平叛了。只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洛城侯居然会以陕国为巨大诱饵,联合冀国布下这么大一个圈套。
洛城侯成功了,但是豫国就此也元气大伤,再无力发起战争。
尽管他收服了陕国的几万人,但毕竟是降军不能重用。上位后豫称很快就把他们一分为三,主将钟离留了一万加上另外一万豫军,镇守大梁,封大梁郡郡守。副将陆晋带了一万,加上另外两万豫军,镇守彭城(徐州),封泗下郡郡守。公孙假带了两万,加上两万豫军共计四万,驻守义阳,封义阳郡郡守。
从河内撤回来的三万人,豫称也打散了,两万给了小儿子豫午,驻守洛城。自己的嫡系洛城郡守军,从陕国回来时还有五万,给了豫午一万,剩下四万人加上河内撤回来的一万共计五万人镇守郑城。
最让他头疼的是陶郡郡守苏斌的五万人,用不得又动不得。苏斌的父亲苏戊,乃一代战神,闻名天下。苏斌也是一代名将,父子俩为豫国立下赫赫战功,他豫称根本不敢动。尽管苏斌在赵方的说服下向他称臣了,但他心里根本就放心不下。
两个儿子倒是绝对的嫡系,可一个要镇守洛城,一个要守在郑城,都不敢调用。除了他们两个外,放眼整个豫国,几乎没有一个将才可以让他完全放心。北边的冀国尽管帮助他上了位,但豫称心里很明白,这冀国是一头狼,用完之后更是要防。尤其是西边的陕国一失,洛城再无险可守了。一打冀国翻脸打起来,豫国几乎没什么胜算。
再看朝堂,虽然很多大臣在孙齐的说服下最终都俯首称臣了,但谁又知道他们是一时的隐忍还是真的屈服?万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会不会都跳出来。所以,豫称上位后根本不敢大动,并把这一国策传给了豫诸,也就是现在的豫王。
过去雍国和扬国都是豫国关系很好的盟友,因为洛城侯的反叛上位,且与冀国和荆国结盟,都跟他闹翻了。南边两个原本亲豫国的属国,一个淮南国,一个随国,目睹陕国的教训后,也开始渐渐远离豫国。
如此内忧外患,豫称不对外示弱又能如何?不仅是他,临死前还特意叮嘱儿子豫诸,说豫国的王位尽管拿了下来,但非经三代以上的经营是坐不稳的。让他一定要稳住局面,千万不能对外开战,尤其要与北边的冀国和南边的荆国保持友好。否则打起仗来一旦战事不利,局面就会瞬间失控。
豫诸这十多年来,基本上完全遵从了他父亲的遗命。除了在继位时徐国攻打彭城反击了一次,几乎没有再对外用过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锐气也在一点点地消散。加上丞相与王家大权在握,跟他又不对付,内外交困的豫王有苦难言。
关于太子之位,豫王不是不想传位给公子彪,他当然知道废长立幼的危险。只是公子彪太过刚强,怕他闯下大祸,葬送掉这来之不易的豫国王位。另一方面,丞相和王家的权势太大,对王位形成了巨大威胁。他必须要借助一方力量来打压他们,否则即便公子彪坐上了王位,怕是也会受制于人。于是,为了打破困局,心腹成臻就被他推到了前面。
成臻的能力是有的,当初在起事前就是他亲赴荆国,说服荆王支持洛城侯上位。后来,又在硖石关凭一己之力降服几万陕军投降。三年前,冀国大军压境的时候,还是他亲赴荆国说服荆王出兵。可以说,放眼朝堂,成臻之功无人能及。
只可惜,成臻的出身太低了,作为县丞的儿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子而已。尽管他有勇有谋亦有治国之才,奈何根基太浅,郑城的权贵们根本瞧不上他。最终,在豫王的授意下,成臻彻底抛弃了权贵们的圈子,转而成了士官们的领袖。
要说这帮士人出身的文官们也确实有胆识,面对强大的王家和丞相为代表的权贵们毫无惧色。可毕竟,相比于实权在握的豪族们,他们终究还是要逊色不少。尤其是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既无实权又无名分,士官派胜算颇小。
其实豫王对于传位给公子嘉也不报太大希望,他最主要的意图乃是利用士官们来打击削弱王家和丞相那边的权力。做了十多年的豫王,都被掣肘的如此厉害,更何况是他的儿子们。不管是谁上位,都要为他们扫清障碍。可是这么多年来,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没想到无咎出现了,而且还被眼疾手快的成臻拉到了他们这一边,这让豫王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