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共有儿子四人,其中存世者二人,而这两人,虽一在幽州,一在凉州,但二子手上,可都是握有重兵。而且,他们两人,均有不需禀报魏王,便可调兵而行的权力。
梁祯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深感朝中无人,担忧自己一旦暴死,儿子们会因为手中无兵,而受人凌辱。二也是因为,四边战事频仍,他确实需要几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替他领兵坐镇四方。
只是,梁祯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自己的这个安排,竟然会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夏天,在一个自己完全没有料到的地方,挽救了自己的基业。原来,耿纪、金祎等人在邺城作乱的消息,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传到了蓟城的北中郎将府。
梁武听后,立刻摩拳擦掌,因为自从两年前,他在桑干河大败代北乌桓无臣氏以来,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动过刀兵了。而现在,邺城这一闹,不正给了他,用兵的机会吗?
“先生不妨与武说说,这邺城之乱,若是武率军平定之,父王该如何看待武?”不错,梁武也并非是鲁莽的粗人,临出发前,他还是找到田豫,以听取这位深谋远虑之人的意见。
田豫是在建安初年,就归附梁祯的老人了。只惜,他在归附梁祯之前,曾经追随过刘备,这一梁祯现今最为忌惮的对手,因此他在这渔阳郡守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半生。期间,幽州的刺史换了好几茬,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用他。
一直等到梁武,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后生,来到幽州之后,才亲自来到他的住宅,以学生之礼,来拜见他。并公开表示,田豫是为幽州士民称道的贤者,自己愿意做他的学生。
田豫当然不敢收这个学生,但梁武对他的重视,却也确实令他从内心深处,生出了一股终遇伯乐的悲喜。因为此时的田豫,已经年近五旬!俗话说,中年遇知音,就已经足够令人感激涕零了,更何况是老年遇伯乐?
于是,田豫虽然拒绝了梁武的师生之名,但也确实如同一位师长一般,尽心尽意地辅助梁武,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为人、如何做官、如何牧民、如何征战。
“若是他处有乱,将军自当奋不顾身,率兵平之。”田豫一边捋着长须,一边在沙盘上放置兵俑,“可这邺城,乃大魏之都。擅自带兵前往此地,易有杀身之祸。”
田豫所说的事,梁武自然也是知道的。但话说回来,年轻气盛的梁武,又何尝不想做田豫所担忧的,会引起他人怀疑的事呢?毕竟,这世上,又有哪个男儿,在年少的时候,没有萌生过“大丈夫当如是”的壮志?
只不过,梁武知道,自己的姑姑,并不看好自己,而姑姑对大人的影响,又是那样之深,因此为了自保,他才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自己,勿要窥视此位。
“只是这邺城,毕竟是重地。若放任不救,重则会毁了父王的基业,轻则,叛乱平定之后,只怕武也会因不救邺城,而被问罪。”
梁武本人虽不喜读书,对《诗经》、《尚书》、《论语》等也是尤为厌之。但自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从拜了田豫为师之后,田豫也没少跟他说起过,这《尚书》之中的内容,所谓《尚书》,其实就是记叙三代以来,重要的大事的史书,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政争。
“邺城必须救,只是当耿纪等人授首之后,将军应立刻率兵,退出邺城。切不可,久屯邺城。否则,纵使有功,也难逃降罪。”田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此刻,梁祯远在江淮,而原本守卫邺城的徐晃,又被孙狼、梁郏等困在许县,难以脱身。梁茂又远在凉州,因此一时之间,能够救援邺城的,就只有仅在蓟城的梁武了。
“就依先生之意。”梁武点头应道,同时修书两封,一封差人送去江淮,交给梁祯,一封令人送去长安,交给张既,再让他转呈梁茂。因为,梁茂目前的身份,是魏王世子。而梁祯在亲征江淮之前,因自感心力交瘁,胜负难定,便下诏,授予远在凉州的梁茂监国之权,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梁茂在自己百年之后,能够顺利继位。
因此,梁武此举,可谓是滴水不漏,到时候,无论谁想要在这件事上做文章,也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说完梁武,再说说梁茂,自从建安二十三年秋,梁军平定敦煌以后,黑齿影寒便给梁茂引荐了两个人,这两人,一人是马超的旧部,姓庞名德,另一人,则是韩遂的旧部,复姓成公名英。
当初,马超杀韦端之后,曾派庞德到金城郡募兵,因此庞德便与马超分开了。只是,没等庞德带着新募的兵卒返回汉阳,马超便被杨阜等人起兵驱逐,便一路沿着山道,南遁汉中。
此时,庞德有两个选择,一是带着自己新招的兵卒,向杨阜投降,二是带着他们绕道南下汉中,与故主马超汇合。庞德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的堂兄庞柔及宗族数十人,都随着马超南投汉中刘备去了。
只不过,庞德并没有带上他的兵将,而是在南下之前,解散了部曲,让他们各谋生路。而他自己,则仅带着十数亲兵,打算抄小路南下。但怎知,才走了一天一夜,就被杨岳的部曲截住,庞德不敌被俘。杨岳也没有私自处理他,而是将他押送到汉阳,交由黑齿影寒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