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齿影寒清廉,绝不是阿谀之人的奉承,而是这二十多年来,世人所公认的事,不过黑齿影寒的清廉,又跟满宠的不同。满宠是非但自己不沾淤泥,也不允许自己的下属、同僚、上司沾染。而黑齿影寒则仅仅是洁身自好,因此黑齿影寒的官声,也“保住”了。
“只是将军,莲者虽出淤泥而不染。可这淤泥,却终究是会让池水变浊的。”
满宠的话,也是实情,毕竟这人一入宦海,可就是身不由己,就算入满宠这般,谁的队也不站,也终究是要先取得梁祯的支持,而后按照梁祯的意思,去动梁祯所厌恶的人。如此,方能保证自己能够善终,不然就是西汉赵广汉的故事了。
“杨将军在凉州素有声望,若是动了它,凉州羌、氐、匈奴等将彻底倒向刘玄德。”黑齿影寒没有跟满宠继续探讨这是清是浊之说,而是将目光,放回实际问题上,毕竟天庭的唯一准侧,就是:利益最大化。
满宠端起茶盏,轻轻地抿了抿内里的茶液:“侯侍郎奉的是魏王的令。故而欲调离侯侍郎,必先令魏王知晓,侯侍郎已经扰乱了关中。”
话说到这,满宠的态度已经明确,那就是这一次,他站在了黑齿影寒这一边,同意对侯音动手,以免侯音真的扰乱了关中的秩序。
黑齿影寒并非愚人,因此在送走满宠后,她便吩咐荀绍,静观侯音的动向,待到侯音真的从忘心口中,翘出不利于杨修的供词后,再将这供词专呈魏王,让魏王处置侯音。免得让魏王认为,是他们要求调离侯音的用意,是真的因为,他们犯了什么事。
只是,这一次,黑齿影寒机关算尽,却独独漏了一点,那就是侯音来关中,为的究竟是什么?
不错,侯音来关中的目的,是彻查汉中之战的时候,梁军为何会败得如此惨。而想要查清楚这件事。突破口可不仅仅只有杨秋。还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些侥幸从汉中逃回来的军士。
进过不懈努力,侯音还真的寻觅到了几个,从武兴逃回来的军士,这几人正是当年梁昭的部下。他们的归来,令侯音掌握了许多,就连黑齿影寒等人都不知道的事。
梁军总结汉中之败的第一份军书,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初夏编纂而成的。在这份军书中,梁昭军全没的原因是:误判形势,以致进退失据。也就是说,梁昭在得到氐人雷定投靠刘备,率军赶来武兴助战之后,并没有立刻下令全军撤回下辩,而是仍旧贪恋破敌之功,迟迟不肯下令撤去。
但是当侯音与那几个幸存的军士交谈之后,却惊讶地发现,梁昭在收到雷定叛变的次日,便下令全军退向河池。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军都已经过了下辩道及河池道的交叉口了,梁昭却突然下令,全军原路折返,改走下辩道返回下辩。
因而按照这种说法,梁昭所部应该是在距离下辩不远的某座山谷之中,被张飞率领的刘军以及雷定率领的氐人,包围并歼灭的。而不是像黑齿影寒组织编纂的那份军书一样,是在武兴附近全军覆没。
侯音立刻顺藤摸瓜,去调贾逵部在建安二十一年春的典籍,试图从中找到,当时贾逵与梁昭部之间来往的军书,以确定,贾逵在那段时间里,究竟跟梁昭说了些什么,又或者,在河池道上,梁昭究竟见到了什么,才会下令,全军改走下辩道的。
只是,当侯音将当时的典籍翻了个遍后,却惊讶地发现,这其中,什么有价值的消息都没有。不错,梁昭确实如那几个军士所说的那样,在接到雷定叛变的消息之后,就立刻率军退回,但当大军经过道口,转入河池道后。梁昭却忽然没有理由地,给贾逵发了一封军书,说自己要率军回下辩,而不是去河池跟贾逵汇合。
心有不甘的侯音,又去翻找了贾逵部的军资消耗记录,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端倪。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侯音在蚂蚁般大小的文字中“遨游”了整整三天之后,他终于发现,贾逵部有一样军资,在数目上,有所出入。
这类军资,正是用来写军书的竹片。按照《军律》规定,凡是两支部曲之间的往来公文,均需用魏王府军资曹统一监制的竹片,因为这种竹片的背面,均可有一个特殊的印记以鉴别真伪。因此,这种竹片每一片都是有记录的。
而且,《军律》亦规定,凡是军中往来的公文,均需一式两份,一份传送,另一份,则作留底之用。
而根据贾逵部的记录,在建安二十年十二月,贾逵一共分五次领取了这种竹片,但最后,当月记录在案的军书,却只有三封。也就是说,有两封军书不见了踪影。
侯音带着这个疑问,再去拜访了那几个侥幸逃回来的军士。只惜,这几个军士的级别,都实在太低,根本就没办法,接近梁昭的军帐,因此也就不能,给侯音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就在侯音略感失望的时候,军士们给侯音说了一个故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