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荀缉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幅书面,并
深情地吟诵着上面的字。原来,这画上所绘的,正是当年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此画乃赵台卿所绘,此字乃师宜官所提,无论是字,亦或是画,均价值千两黄金。”
赵台卿,即赵岐,乃是当时知名于世的经学家,画家。当年,汉帝自长安东归,被困于雒阳,既无粮草,又无军士,便是赵岐出面,说服刘表,出钱出粮,以助汉帝渡过难关。
师宜官则是灵帝年间,天下最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可是灵帝在世之时的致爱。后来,袁绍等入宫诛杀宦官,弄得雒阳大乱,师宜官便离开了雒阳,并在一年多之后,转投袁术帐下为将。
而此刻,荀缉所展示的这幅字画,正是袁术在败亡之前,命师宜官在赵岐的画上提字而成的。
“真乃世间一绝。”黑齿影寒似乎没有听荀缉在说些什么,因为她的双目,早在荀缉将书画摊开的那一霎,便被这画作给死死地吸引住了。
荀缉听了,立刻向黑齿影寒诉苦:“为了从藏家手里买到他,缉可是说得口干舌燥,这藏家最后,才愿以五十万之价,将此字画售予缉。”
“若是魏王知道,荀君如此煞费苦心,一定会对荀君,刮目相看。”黑齿影寒当然知道,荀缉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便嘴一松,将他想知道的事“露”了出来。
果然,荀缉听了,立刻眉头一皱:“将军,魏王举义兵,外降胡虏,内剪群凶,本应意气风发,可为何,会喜欢,这悲壮之作?”
黑齿影寒听了,只是一笑:“魏王之诗,君可曾听闻?”
梁祯拢共,就“写”过两首诗,一首是《短歌行》,另一首叫《龟虽寿》,其中短歌行写于赤壁之战前,那个时候的梁祯,正是荀缉口中的那个“外降胡虏,内剪群凶”的梁太师,意气风发,睥睨天下。而《龟虽寿》则写于潼关之战前,那个时候,梁祯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满腔豪情,已然一副悲伤春秋的模样。
“将军说的,可是《龟虽寿》?”
黑齿影寒螓首微点,叹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王之心境,从此诗,可见一般。”
至此,荀缉完全明白了,黑齿影寒要将此画送与梁祯的用意,因为此刻,梁祯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如荆轲那般的义士,只惜强秦已成压顶之势,已非人力可以逆转了。因而在此时,将此字画送与梁祯,方称得上是“投其所好”。
那为什么,独得梁祯器重的黑齿影寒,会在此时,突然想到要对梁祯“投其所好”呢?
荀缉突然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条,价值岂止千金的信息差。为此,他特意找到了,刚从三辅转了一圈回来,尚未来得及启程返回邺城的杨修。
杨修的门,并不是那么好登的,因为杨修本人不仅就出生于四世三公的顶级名门,而且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因此,除非你已经入了他的眼,否则,无论是携带万金来求见,还是像刘备拜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诸葛亮那样,三顾茅庐,最后都只能是白费功夫。
因此,荀缉放低了姿态,拿出一篇自己去年写的,尚未在任何场合宣读过的文章,来到杨修门前,来恳求他的“斧正”。
杨修果然吃这一套,荀缉投下拜帖的第三天,就受到了杨修的邀请。不知是不是因为,荀缉是梁祯所器重的重臣荀攸的长子的缘故,杨修对这次会面,也颇为重视——他是正装出席的。
两人先是就这篇文章,探讨了小半个时辰,而后荀缉借机取出了自己临摹师宜官的帖子,请杨修指正他的书法。
杨修也是慧眼人,一样就看到,荀缉所临摹的字之中,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于是便当即皱起了眉头,并当即问道,荀缉是依据师宜官的哪幅作品,临摹这几个字的。
杨修之所以会皱眉,是因为师宜官生性豁达,平生所写的字,极少有如此悲切动人的,因此他偶有的几幅,都是价值不菲,就连杨修这等高门之后,也无缘目睹。所以,如果荀缉手头,真的有这种真迹的话,那他杨修也是必然要一睹为快的。
荀缉见杨修中了套,便一点点地,有意无意地,透露出黑齿影寒要他找这幅画的事情来。而后,在不经意之间,反问。为何意气风发的魏王,会突然爱上,这种悲壮之作。
此刻的杨修,正沉浸在指教别人的沾沾自喜之中,因此也没有多想什么,随口答道:“骑都尉殉国后,大魏王便终日郁郁寡欢,故而方会如此易感。”
杨修尽管没有将董白试图跟梁祯再生一子的消息说出来,但这一点,荀缉也不难推断,毕竟梁昭是董白的儿子,睹母思子,若是董白再使点劲,跟梁祯再生一个,也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