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斜阳尽头,青山层层叠叠。滚滚黄河汹汹,缓缓向东而去。
花十点积分,兑换了一首登鹳雀楼,望着远处的美景,这首诗仿佛是此时此景的天作之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悠悠两声轻叹,让身边的常青身体一僵,踏出的脚步一顿差点踩了一个踉跄。
而对着这周边美景奋笔疾书的一众学子,突然也齐齐顿住了动作。
这两句都是五言诗,诗句虽然简短,但画面感却扑面而来。跟让他们眼睛放光的是,这两句诗依旧是对偶。
白日,黄河。
甚至对仗工整到,白对黄,日对河的程度。
作一首景致唯美的诗句不难,但要在景致唯美,画面立体的同时还要保证严格的对仗,那就是高水平了。
看似两句平平无奇,却是精妙到毫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上下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彼此呼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轰——
这两句落下的瞬间,所有人只感觉眼前景象炸裂开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这首诗的情感直接送上了云端。
常青猛的转身,手扶栏杆望着远处的青山,脚下的黄河,望着天空的白云,灿烂的阳光。
诗中画面立体,景致细腻。
仅仅用十个字,就把眼前的景物描写的如此全面细致。
这是钟林诗词的水平。
能将这十个字精确描绘出眼前景物的同时,还能保证严格的对仗工整。在作诗的技巧上,已经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这首诗,看似钟林脱口而出,但诗中的格律严谨程度,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推敲一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是严格的对仗,且将这首诗的境界送到了云端。
看似写景,却是立意。
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自古流传谁能不懂?但又有谁,把这句俗语用诗的表现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前没有,现在有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经完美诠释了。
这首诗的格律,技巧,文采,立意都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这首诗,仿佛是天地孕育,自然而然,本该如此。
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回味的速度稍微慢点,而两个教授却在很短的时间已经将这首诗回味个透彻。
能读懂,是一回事。
但就算给他们十年,他们都写不出来。
苏文珠脸颊微微抽动,感性的声音不禁响起,“鹳雀楼,终于要有一首镇楼诗作了。”
“文珠先生,你的意思是……”
“这首诗,足以镇鹳雀楼百年文气。百年之内,不会再有超出这首诗的绝句问世了。就是钟林也不行!。”
常青微微思索,最终默默点了点头。
“言之有理,钟林先生,你这首诗,可否提在鹳雀楼的墙上?”
此话一出,在场的一众人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