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gaotongdz.com
字:
关灯 护眼
高瞳小说网 > 诸天反派大联盟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工作难找,小白脸都不好当了!(求订阅)
推荐阅读:

第一百四十一章 工作难找,小白脸都不好当了!(求订阅)

前线战事顺利无比,即便没有了朱晨浩掌控全局,凭借划时代的火器,新军在战场上依旧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每天都有大捷的消息传来。

在退休当小白脸的不久后,朝廷中再次有好消息传来。

几个月前,朝廷强制推行种植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新式作物,大获丰收,平均亩产地达到数千斤,这也标志着底层百姓的衣食之困得到了极大地缓解。

老百姓只要有口吃的,闲的蛋疼才会搞事。

而粮食的丰收,也让底层的百姓对龙国朝廷有了极大的信赖,对朝廷颁布的政令和新法也不再排斥,主动支持起来,让推行新法的官员大大松了口气。

面对女帝陛下的崇拜目光,朱晨浩仅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记得前世很多人说,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天灾人祸,碰到了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百姓活不下去所导致,如果崇祯手中有玉米、土豆、红薯等利器存在,大明肯定不会灭亡。

事实上,针对这样的观点,朱晨浩只能送他俩字:呵呵!

他会告诉你,玉米,土豆,红薯这三种高产农作物,其实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吗?

甚至根据记载,玉米早在嘉靖十年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并且到了明朝末年,它已经传播到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几个省份,根本就不存在玉米还没有传入中国这一说。

至于土豆,更是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当然这个太久远,暂且不说,单说明朝末年崇祯时期,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的徐光启,就写了一本《农政全书》,里面清楚的记载了土豆的种植之法,以及吃法。

同样的,作为最高产的红薯,在明朝明神宗期间,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这也是有历史依据严格考证的。

所以千万不要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小冰河时期的天灾人祸,明朝之所以灭亡,归根结底还是皇帝不行。

可能很多人不服,说如果玉米、土豆、红薯如果真的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了中国,那么按照这三种农作物的产量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引发大面积的饥荒,大范围的饿死人。

对此,朱晨浩只能说,少年,你如果真的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他难道会告诉你,龙国为了大范围的推广种植玉米、土豆和红薯,差点把世家和地主层屠了个遍?

尤其是南方的那些士族和地主,简直是从东杀到西,从南杀到北,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如果说新式学堂和官员选拔,触动了儒家圣人弟子的利益,让他们不顾一切的反对。

那么土地和粮食则是触动了天下士族和地主层的利益,让他敢于跟朝廷阳奉阴违抗旨不尊,乃至是暗中杀害朝廷派遣的新式官员。

中国土地那么多,为什么还年年有人饿死?

难道真的是因为古代粮食产量太低?

肯定不是的。

最大的原因还是士族和地主,他们掌控者全国大部分的土地,种植的都是一些珍贵的物事,怎么愿意去种这些便宜却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可惜,他们到底是低估了朱晨浩和龙儿改天换地的决心,连圣人弟子都砍了,难道还会怕那些士族和地主?

消息传回京城,女帝怒极。

也不再派官员,直接勒令手下将士,挥军南下,顺便给了主帅一张名单,但凡参与杀害朝廷官员的,无论是什么人,在当地有多大的势力,直接以谋反罪论处,抄家灭族。

士族也好,地主也罢,亦或者是被蝇头小利组织起来的普通百姓,但凡参与杀官闹事者,杀无赦!

不要说什么百姓是无辜的,乱世当用典型,并且这些人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亦或者为了蝇头小利而心怀法不责众的侥幸念头做出此事,既然做了,那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否则如何像那些枉死的、真心想为百姓做事的官员们交代?

反正在朱晨浩眼里,一百个愚民,也不如一个真正能干实事的官员重要。

就这样,经过多半年的时间,无论南北方,所有的士族和地主们全都老实了,再也没有谁敢跟朝廷对着干了。

如此,龙国境内的新式农作物,也就顺利推广开来,有了现在的大丰收。

如果明朝皇帝有这么大气魄,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和手段,明朝又怎么会灭亡?

就像现在一样,整个天下各个阶层已经习惯了女帝陛下搞事,在领教过她的狠辣手段后,不管朝廷想做什么,有什么政令和新法推广,全都老老实实受着,不敢有丝毫的阳奉阴违。

当然,暗地里肯定有不少人想着,等女帝死了,再做打算。

而女帝倒是没像他们想的那样,天天搞事,在天下平定,新政新法顺利推广后,她也开始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鼓励工商业发展,积极发展火器,鼓励人口生育,开始休养生息了。

甚至到了最后,女帝已经可以放权了,一应大事皆有内阁商讨完毕后,再交由女帝审阅发布执行。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垂拱而治。

唯一不好的就是,朝廷平静了,朱晨浩就有些倒霉了。

因为女帝说了,她想要几个孩子。

所以,某·工具人·小白脸就开始每天腰酸背痛起来了。

哎,这年头工作难找,小白脸都不好当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