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gaotongdz.com
字:
关灯 护眼
高瞳小说网 > 我是大圣师 > 第三十七章 油枯
推荐阅读:

第三十七章 油枯

宋朝能食用的植物油一般有芝麻油,菜籽油,大麻油,杏仁油,红蓝花子油,苍耳子油,后面两样可以忽略不计,杏仁产量有限,价格更高,大麻油味道不好。

常见的食用油还是芝麻油与菜籽油。芝麻能有多少产量?况且是在宋朝,油得多贵哪。开封地界也有人种油菜,那是当轮作或两季种的,产量比芝麻还要低,每亩均产不过五六十斤,江东油菜产量比较高,那是南方,不需要路费与过税?

因为油贵,许多农民多是用动物油脂,特别是猪油,连炒菜也用猪油、羊油。

刘昌郝在乌头渡,刻意到卖油的地方转了转。

看到那家店主在大声吆喝着,说城里李大官人家研发出一种新油,用了许多珍贵的果子,味极美,一斤只要一百文钱,量大者,还能优惠五文钱。

用了许多珍贵的果子,价格居然还能便宜?

可是老百姓也没有多想,买的人还不少。

刘昌郝之所以说出来,不是要分这个红,能分得到么?主要是想将油饼价格往下压一压。

“正好,汝言出油一成五,然吾家出油一成一亦不足。”

“一成一?”刘昌郝有些茫然。

梁小乙问刘昌郝,为什么我们不能榨油,刘昌郝粗暴地说,我不愿意做一个卖油翁。

然而仅十来天,刘昌郝便在乌头渡看到李家的新油,让他感到大作坊在这时代也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买黄豆,若是自己开办家庭作坊,同样的买豆,李阔海买豆,农民会老老实实,自家买豆,则会斤斤计较,以及斗,自家只能用标准的斗,李阔海用的斗不说是一斗一升,多一个小半升,在这个度量衡工具极不标准的年代,谁会说话?或者他家下人稍将斗装一个小“尖”,谁又会说话?

以及区域的局限性,如今年,刘梁村这边的豆略略欠收,豆价比往年每斗高了近十文,但换成了李阔海则会去洛阳、郑州、许州、汝州、陈州调豆,哪里豆便宜从哪里调买。

纯家庭式作坊,看似省了人力成本,然而设备落后,其他成本反而更高了。换成自己家,因为给佃户薪酬高,连人力成本都比李家的高。

资金因素,李家因为资金充足,豆子前面收下来,后面就可以安排人购买,换成自己家,榨出油换成钱才能继续买豆,拖到明年春天,一斗豆最少差距了十文钱。

设备齐全,人多,资金多,则能“任性”摸索更好的工艺,如李家,自己前面说了,仅十来天,新油便上市,也就是在这十来天内,人家最少做了几十次试验。换成自己,入冬也未必能摸出最佳的工艺。

设备齐全,熟工,工艺先进,出油率也必然比家庭作坊高。当然,时代的局限性还是有的,应当交通发达的大城市更适合大作坊生存,交通落后的小地方则适宜家庭式作坊生存。也就是到了现在,大作坊开始有了,然而还不多,也许到了南宋会越来越多,元朝南下,一切崩断。明朝再来,清人南下,继续崩断。

在这时代,用浸堤法榨油、或者大型机械榨油,那是不想了。只能用传统榨油来比较,李阔海家油坊刘昌郝未去过,不过去了县城里一家小作坊看了几眼,炒料压榨制油已经出现了,对火候、力度、时间等因素也很讲究,工艺繁杂。这仅是一家不大的作坊,相信李家那边工艺会更加成熟。

用这种落后的传统工艺榨油出油率是多少,刘昌郝刻意看了手机上的资料,一般在12-17%,差异有些大,工艺的原因,豆的原因,设备原因,一般是在14%左右,12%的出油率那简直低得不能再低。

然而连11%都没有达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官人,继续摸索……”

“吾家作坊已三十余载,论榨油技艺,孰能甚过吾家。”

“大官人,一斗豆重几何?”

“约七斤四五两。”

宋朝是一斤十六两制度,七斤四五两,略小于7.3宋斤。

大豆的堆积密度有三,豆粒的大小,豆粒的饱满,豆的自重。

一宋斗黄豆都不足7.3宋斤,说明大豆质量很不好。不过这时候,不论哪种粮食作物,皆不能与另个时空相比的。

刘昌郝不是比较,一不知道黄豆堆积密度,二不知道一宋斤是多少克,三不知道一宋斗是多少毫升,三样不知道,也无从比较。

问一问,是默算一下豆油的成本。

若是出油率不足11%,那么至少能产70%的豆饼,豆饼大约能保住生产成本。豆价不能以粮店出售的价格相比,而是其收购价,今年价格略贵,一斗绿豆价约65-70文之间,黄豆约为55-60文之间,每斤豆油成本得达到七十多文。即便明年豆价下跌到五十文以下,也达到了六十文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