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心道:“不愧是大内禁军教头!这带兵手段.....倒是没料到他们比各乡的乡长说话还要管用。”
乡长虽然带着官身,但乡民们与之同居一里、日日相见,见得多了,自然就敬畏不足。况且与大部分的乡民们又或有亲戚、或为族人,有道是:“熟不拘礼”,何况亲戚、族人?乡勇们有时候不太把他们的话当回事儿也是有的。而王靖等人不同,一则是外乡人,二则禁军“威名”,乡勇们难免会有惧怕。一旦惧怕,当然就听话了。
用了没多大功夫,乡勇们都站到了指定位置,不复方才乱哄哄的局面,整齐了许多。
王靖归来复命:“参军,各乡乡勇皆已站好。接下来怎么办?请吩咐。”
“我打算按军中编制,将里民编成一团,分为各旅。教头看如何?”华兴指了指乡勇们。
“全听参军吩咐。”
华兴叫了杨咨、武嵩和几个亲兵,由他们簇拥着,来到对面的乡勇前边。王靖没有跟着过去,招呼方才分派出去的四个人回来,站在操场边缘观看。
华兴将各个乡长请过来,和他们商议,先把自家的打算说出,说道:“既然要操练,那便不能没有编制。我准备按照去年州府的做法,把所有的人按照籍贯分成队、伍,再从中挑选首领。诸君以为如何?”
正确的编制应该是按照兵种编制,虽说乡勇们骑马只有二十来匹的,其余都是徒步,也即步卒,但步卒也分好几种类别,有弓弩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辎重兵,理应按此分别归类、编为队伍,但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按此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而且操练完后,这些乡勇也不可能住在一块儿,还是要各归本乡的。所以操练的编制关键不在兵种,而在籍贯。
各乡的乡长都说道:“正该如此,我等没有意见。”
去年只有一百余人,编成了一个旅队。今年近三百人,可以编成一个加强团了。
唐朝的军制基本编制为:卫(大将军、将军)——府(都尉)——团(200)——旅(100)——队(50)——伙(10)——伍(5)。
卫设大将军、将军。
多说一句,唐军这个编制后来被日本借鉴了,全称是左右近卫府大将、左右近卫府中将、左右近卫府少将。既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大将(又称左右近卫大将)、左右中将、左右少将。
——团设校尉,200人,下辖2旅
——每旅设旅帅,100人,下辖2队
——每队设队正(又称队长、队头),50人,下辖5火
——每火设火长(伙长),10人,下辖2伍
——每伍设伍长,下辖5人。
大致上是“二五”进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唐军编制可能未把军官、士官人数计算入内。按规定,每队应有押官1人,队头1人,队副2人,旗头(旗手)1人,副旗手2人,若军官和士官不是由队内的一个士兵兼任,每个队实际可能为54~57人。
另外,府兵编制只是训练和召集单位,并不是作战编成单位,卫的将军、府的折冲校尉并不领兵作战,而是由朝廷选派将领带领出征。
出征作战时,则以“队”为基本单位,由若干队编成一个“军”。根据唐军著名统帅李靖的六花阵,通常编五部七军共2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