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是秦公簋。 1919年出土于甘肃,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秦公簋是春秋早期时秦国的青铜器。但是作器者是哪一位秦国国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同是秦襄公的观点。秦公簋铭文中写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坯”原义是围墙,意思就是秦国十二位先公之灵环绕在上帝身边。强调秦人要敬奉天命,要占有四方。这里面出现的“受天命”、“在帝之坯”,跟周王室唱颂的周文王承受天命、在上帝周边的内容一致。
盄和钟制器时间,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本文认同盄和钟为秦襄公时期制作
第二件秦国的青铜器叫盄和钟,宋朝时出土,实物已遗失,但是有宋人铭文摹刻本留存。盄和钟制器时间,学界有不同观点,但主流观点认为盄和钟属于秦襄公时期,铭文内容跟秦公簋差不多。有“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有二公不坠在上”字样。秦国先祖受天命,秦十二公之灵在天界,不坠下来。
第三件是在1978年发现的秦公钟,这是秦武公时期的作品。铭文中说:“我先祖受天命赏宒受国,烈烈昭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这三个先公之灵,都在天界上,和皇天上帝在一起。
秦公簋、盄和钟、秦武公钟这三件青铜器都说明,春秋时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对象就是上帝,是皇天,他们敬奉的是天命。秦襄公、秦武公和周天子所用的是同一祭祀规格,所以才有司马迁所说的秦襄公“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秦人一方面接受周王的封赐,一方面又直接祭祀上帝,相信自己有天命,相信自己会拥有四方,这自然会引起周天子的紧张,也会引起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中原诸夏的紧张,这就是为什么中原诸夏故意排斥秦国的重要原因。可见,秦穆公梦见的上帝,不可能是方位神西方白帝。
对晋国以德报怨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的内乱,这样的宗教启示,深刻地影响了秦穆公的外交政策。我们来看一下秦穆公面对晋国时的以德报怨。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帮助,并承诺自己成功当上晋君以后,就割让晋国黄河西边的土地给秦国。当时的晋国是超级大国,秦国的力量相对弱小,秦国要发兵帮助夷吾争夺晋国王位,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内乱,有这种来自上帝的启示,秦穆公就下定决心,派兵帮助夷吾归国为晋君。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
这位晋惠公当上晋君以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他违背事先的承诺,不把河西之地划给秦国。秦穆公被不守信的晋惠公欺骗了。
有意思的是,晋惠公4年,即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这位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穆公求援,要从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开会讨论。
《史记·晋世家》记载: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百里奚讲得很清楚,说天灾是正常的,一个国家一定时间都会遇到的,救助灾荒、帮助邻国,是为国的道义所在,得给这个粮食。但是邳郑子豹主张趁晋国闹饥荒,去讨伐晋国。
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确实有罪恶,但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这句话很了不起,凸显了秦穆公的精神境界。大家不要忘了,四年之前秦穆公刚被晋惠公欺骗。但秦穆公不念旧恶,把晋国君主和晋国民众分得清清楚楚。饥荒伤害的是民众,就算晋君有罪,也必须要救助晋国民众。
在心理上,秦穆公认为自己受命于上帝平定晋乱,认为自己对晋国的民众负有责任。因为敬奉上帝,所以他得关爱民众,包括关爱晋国的民众。于是,秦国就给晋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作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名言被铭记,这是我们中华精神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
秦晋关系非常特别。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助。但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反而趁秦国闹饥荒,发兵进攻秦国。就这样,在公元前645年,秦晋之间爆发了韩原之战。秦军义愤填膺,晋军自知理亏,士气不振。晋军战败,晋惠公被活捉。
秦穆公对晋惠公很生气,他说:“吾将以晋君祠上帝。”我要把晋君拿来祭祀给上帝。用敌方的君王来献祭上帝,这是商人的传统。但是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身穿丧服为弟弟求情,周天子也来求情,秦穆公就放了晋惠公回国。秦国占有了晋国黄河西部之地。
韩原之战22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67年,秦德公曾经以三百牢牺牲祭神,占卜预言:“后子孙饮马于河。”你后代子孙的土地会扩展到黄河,要到黄河去给马饮水。这个预言在秦穆公身上实现了。秦国早期政治有很浓郁的宗教氛围。
秦国占有了晋国河西之地,这样秦国和晋国就以黄河分界。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扶持重耳当上了晋君,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派兵参加了晋国、秦国、齐国的联军,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联军,形成了春秋时期晋国联盟和楚国联盟南北对峙的均势和平秩序。
善待岐下野人
秦穆公在外交上讲信誉、讲道义,在内政上也宽爱得人,善用人才。
他有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公元前645年活捉了晋惠公的韩原之战。秦穆公率部下纵马追赶晋惠公的时候,陷入了晋军包围圈。秦穆公受伤,这时,三百多个岐下野人赶来迎战晋军,大败晋军,使得秦穆公不但脱险,反而活捉了晋惠公。
这三百多个野人为什么会冒死救秦穆公?这背后有一个故事。这三百多个岐下野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一匹良马。官吏捉到这三百人要法办,但秦穆公没有杀掉这些野人,而是说:吃了良马的肉不喝酒会死人,给这些野人送酒喝,然后放了他们。
穆公亡善马
《史记·秦本纪》载: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韩原之战中,这几百名偷马贼为了报恩,冒死突袭晋军救了秦穆公。
宽容会让人感恩,感恩之心是一种力量的储备。秦穆公对晋人有爱,对本国野人也很有爱。
发现人才信任人才
秦穆公是一位优秀的国君,他知道国君的主要任务不是忙于事务,而是忙于找人才用人才。
他把在楚国当家奴放牛的百里奚提拔为大夫,任用戎王使者由余为重臣,开创了秦国用外来客卿担任重任的传统,这样使很多人才流向秦国。他不仅善于找人才,也非常信任和善于使用人才。
孟明视等将军先后两次被晋军打败,但秦穆公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坚持任用孟明等将军。终于在公元前624年,孟明等人率秦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大败晋军。
身为领导,第一是要会找人才,第二要信任人才、任用人才。正如孔子所说,秦穆公的特点是志向远大,而且他的政治行为非常中正,有价值关怀,这与他敬上帝、爱民众的信仰关系密切。
秦穆公时候的秦国,并非霸道虎狼之国,而是王道礼仪之国。秦穆公故事说明,做人做事,得有价值底线。能敬天爱人,这才是成就大基业的前提。